PREFACE 前言

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考察企业行为时仍假定,企业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经济价值而获取高额利润的经济组织。作为资源整合者和使用者,企业能按自己独有的生产方式来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从而在创造经济价值和获取利润的同时提升社会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就是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然而,企业的生产活动不只是创造经济价值,由于企业与社会、环境等早已融为一体,企业的所有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而它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只是创造经济价值。特别是当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自然环境发生冲突时,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生产行为就会直接损害社会福利、破坏自然环境。反过来,由于社会福利的损害、自然环境的破坏又会产生各种社会危机(如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的不满和抵制也使企业声誉与正常经营受到威胁,故而,企业需要妥善处理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积极回应社会群体的诉求,从互惠共赢的角度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与利益相关者的共益共生(共享收益、共同生存)。

这就引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即企业通过回应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而采取有利于提升利益相关者福利的行为。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构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互惠交换关系,即双方基于信任而互相支持(第1章),企业往往为了构建与利益相关者的互惠交换关系而履行社会责任(第2章)。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能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起直接的互惠关系(第3章),或者间接的互惠关系(第4章)。然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企业在面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诉求时可能采取不一致的社会责任行为(第5章)。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还包括社会责任沟通(第6章)和社会责任报告(第7章)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由于企业所面对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及其诉求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企业也需要动态调整社会责任战略(第8章)。要理解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后果,还需要深入探究社会责任行为的微观基础(第9章),即分析企业层面的社会责任行为如何对个人的认知、行为产生影响,最后又如何汇集到企业层面而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效果。

随着企业国际化、数字化和平台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3060”双碳目标下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企业社会责任被赋予了更大的战略价值和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履行海外社会责任成为支撑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第10章)。企业的收购和兼并也是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第11章)。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平台型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数字责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第12章)。另外,在后疫情时代,企业的韧性也越发重要,企业正确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构筑企业韧性至关重要(第13章)。面对国家提出的“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企业也需要制定正确的社会责任战略,从而支撑企业迈向碳中和(第14章)。最后,我们还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本上都是在西方社会“股东至上”的逻辑下形成的,这是导致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被扭曲的根源,对我国企业来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修正并引导我国企业向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转型,建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第15章)。

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高度概括了我国发展的三个重大战略需求: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碳中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终极目标和行动指南,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高质量发展则体现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路径;碳中和强调的是在获取经济建设成果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约束,即强调降低碳排放。概言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共同富裕为行动指南,以迈向碳中和为行动约束,规定了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力量要契合并服务于三大国家战略,正确履行社会责任,努力践行国家战略,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试图从社会交换的理论视角,把企业社会责任的众多研究成果与企业实践统一起来。在内容选择上,本书既包括主流研究领域,也涵盖最新的前沿热点。本书的出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决策机制、行为与国际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71932007)支持。阮宏飞、向翼、杜永治、雷雪、张思佳、赵小玥、房彤玥、罗静璇等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书中专栏的整理工作,硕士生吕明洁参与了本书的校稿,博士生宋昊静在收集、整理书中用到的案例、文献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张莹、黄珍、刘慧等老师也对本书的完善提出了大量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感谢。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一些差错,恳请批评指正。

贾明

2022年9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