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我从故事中学到的东西总是比我从讲座中学到的要多。

这本书是为像我这样的人写的。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名学习佛教的学生到山里去见一位年长的佛教大师。

学生希望向大师学习,当茶端上来的时候,他们盘腿坐在地板上。

学生很紧张,他想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给大师留下深刻印象。

他开始告诉大师自己知道的关于佛教的一切。

大师开始往学生的杯子里倒茶。

学生说起他读过的所有书籍以及他研究过的每一位名师。

大师继续往学生的杯子里倒茶。

学生说起他造访过的每一座寺院;当他的杯子快要装满时,他开始紧张起来。

大师继续往杯子里倒茶。

学生谈论着自己尝试过的各种冥想方式,他的语速越来越快,但他的眼睛无法从此刻茶已经满至边缘的杯子上移开。

大师继续倒茶,杯子里的茶水溢了出来。

大师继续倒茶,茶水流过桌面,流到了地板上。

学生喊道:“停,停,你为什么还在倒?杯子已经满了,不能再装了。”

大师说:“你的头脑就像这只杯子——它太满了,没有空间容纳其他任何东西。就像这只杯子,你必须先清空你的头脑,才能接受新的东西。”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敢放弃我们知道的东西,我们获得知识并紧紧抓住它不放,因此我们永远无法学到任何新的东西。

正如阿德莱·尤因·史蒂文森二世[1](Adlai Ewing Stevenson Ⅱ)所说:“大多数人在解决每一个问题时全凭一张嘴。”

我们认为我们必须首先找到解决方案。

我们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无知就是弱点。

但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我们从现有的选项中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而我们从来没有学到任何新的东西。

我们从来没有学到任何新的东西,因为我们从来不问问题。

我们从来不问问题,因为我们害怕说“我不知道”。

我们从来不说“我不知道”,所以我们永远无法发现任何新的东西。

我们的杯子已经满到溢出来了。

苏格拉底曾与美诺[2](Meno)讨论过,美诺认为自己强有力的观点会为他赢得这场辩论。

苏格拉底说:“我比这个人有智慧,因为我们似乎都不知道什么伟大和美好的事情,但他却以为自己知道些什么,尽管他一无所知;而我呢,因为我一无所知,所以我不认为我知道些什么。因此,在这件小事上,我似乎比他更有智慧,因为我不认为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老子说得更加简单:“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这两个人所说的话都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关。

实际上,知识中有弱点,而无知中有力量。这一说法与传统观念相反。

无知,如果能与好奇心结合在一起正确使用,能够让我们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这种新知识让我们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固守现有知识的人无法发现这种新的解决方案。

本书全部内容都是关于问问题,因为提问能激发创造力。

把无知当作火炬,去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因为无知加上好奇,就会产生别人不会问的问题。

例如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可口可乐无法将可乐卖到俄罗斯,而百事可乐可以?

IBM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如何在经济萧条时期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

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和杀人犯怎么能够成为英语的拯救者[3]?

如何把玻璃器皿卖给那些已经拥有全部所需玻璃器皿的人?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是如何被朋友们用太多的知识杀死的?

为何Uber(优步)的竞争对手试图扼杀它,反而成就了它?

一位专家是如何创造出大多数人都相信却错误的密码安全规则的?

迪士尼是如何以及为何创造“旅鼠神话”的?

世界上最聪明、最有名的人是如何以及为何损失数十亿美元的?

如何利用“没有品牌”这一概念打造一个优质品牌?

我们的头脑就像那个学生的杯子。

我们得先把杯子清空,才能把新的东西放进去。

我们就是这样利用无知的——将其作为清空杯子的工具,以便我们用新的知识来装满它。

无知加上好奇心是所有新知识的起点。

如果使用得当,无知将是我们的秘密武器。

注释

[1]阿德莱·尤因·史蒂文森二世(1900—1965),美国政治家,以其辩论技巧闻名。——译者注。

[2]在历史记录中,美诺被描述成一位奸诈、渴求财富和极度自信的年轻人。——译者注。

[3]威廉·切斯特·迈纳(W.C.Minor)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并犯有杀人罪,但他在医院中投入《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工作,为《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