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式分析法

模式分析法(pattern analysis)是指检查者在评估皮损时,主要依据良性痣和恶性黑色素瘤在皮肤镜下的不同表现模式来进行鉴别的方法。与其他解析式方法相比,模式分析法对检查者专业水平要求更高,但其诊断准确度也更高,适用于经验丰富的皮肤镜使用者。

基于对大量色素痣的评估,大多数良性痣表现为以下10种皮肤镜下模式:

(1)弥漫性网状模式(reticular diffuse):为弥漫的均质网状结构,其线条粗细相对一致,网孔大小相对统一,外周网格逐渐淡化。该模式常见于获得性痣(尤其在深肤色人群中多见)和先天性痣(尤其在下肢者多见)。

(2)斑片状网状模式(reticular patchy):均质网状结构,其线条粗细和颜色相对一致。该网状结构见于局灶性斑片中,并被颜色较浅的均质无结构区分隔开来,无结构区颜色与背景肤色一致或稍深。该模式常见于分布在躯干部位的获得性痣和浅表性先天性痣(尤其在下肢者多见)。

(3)中央色素减退伴外周网状模式(peripheral reticular with central hypopigmentation):皮损外周有相对一致的网状结构,中央有均质的色素减退(相对于网状结构的颜色)无结构区,无结构区颜色与背景肤色一致或稍深(但仍浅于网状结构的颜色)。该模式常见于获得性痣(尤其在浅肤色人群中多见)。

(4)中央色素沉着伴外周网状模式(peripheral reticular with central hyperpigmentation);皮损外周有相对一致的网状结构,中央有均质的色素沉着(相对于网状结构的颜色)无结构区或污斑,污斑颜色比网状结构颜色更深。该模式常见于获得性痣(尤其在深肤色人群中多见)。

(5)均质模式(homogenous area):可呈黄褐色、褐色或蓝色(有时可为粉色),主要是为弥漫性均质无结构模式,偶可见一些小球和/或局灶性网状片段。黄褐色痣在浅肤色人群中常代表获得性痣,深褐色痣常代表先天性痣,蓝色痣代表蓝痣,痣在肤色非常浅的人群(包括红发人群)中可表现为均质粉色模式(注意:无色素性或低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也可有相似的表现,但多数恶性黑色素瘤同时会显示出不典型的血管模式和/或晶状体结构)。

(6)中央小球伴外周网状模式(peripheral reticular with central globules):皮损外周有相对一致的网状结构,中央有小球结构,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常与先天性痣一致。

(7)中央网状或均质伴外周小球模式/星爆状模式(peripheral globules with central network or homogenous area/the starburst pattern):本模式的中央呈网状结构或均质结构。当整个皮损外周仅围绕一层相对统一的褐色小球时,常提示为生长活跃的色素痣(即尚未老化)。当整个皮损外周由多层小球时称作星爆状模式,常见于Spitz痣。典型的星爆状模式由周围小球、伪足、条纹或其联合组成,位于整个皮损周围,形似爆裂的星辰。

(8)小球模式(globular):整个皮损中对称分布的形状、大小和颜色近似的小球,小球常为圆形或卵圆形,但有时小球较大并呈多边形,形似鹅卵石(cobblestone)外观。该模式最常见于先天性色痣。

(9)双重模式(two components):皮损显示两种不同的模式(网状-小球、网状-均质或小球-均质),该类皮损一半表现为其中一种模式,另一半表现为另一种模式。

(10)多元模式(multicomponent):多元模式有两种定义(注意:仅第一种定义适用于良性痣)。其一是有序的和/或对称分布的典型点或小球结构、典型的网状结构和均质区域,为良性痣模式。对称轴仅能有一条;其二是对称分布的小球结构、网状结构、污斑、点状结构、幕状结构、退行性结构和/或无结构区。存在三种以上的结构应归类为多元模式(注意:虽然对称分布的多结构模式倾向于良性痣,但任何表现为多元模式但不符合第一重定义的皮损应引起重视)。

熟悉以上常见的良性痣的皮肤镜下模式,有助于鉴别出潜在的恶性黑色素瘤,与上述10种良性痣模式相比,恶性黑色素瘤在皮肤镜下多表现出颜色多样(常超过2种,超过4种颜色或出现红色、白色及蓝灰色的皮损高度提示恶性黑色素瘤,出现5种颜色基本可以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外观不规则、分布不对称的特点,以下为恶性黑色素瘤常见的10种特异性皮肤镜下模式:

(1)不典型色素网(atypical pigment network):指色素网的线条颜色、粗细、间距差异大,分布不对称,呈灰色。病理学上为表皮-真皮交界的雀斑样或巢状不典型黑色素细胞增生。

(2)不规则条纹(irregular streaks):表现为放射状线(radial streaming),即皮损边缘的放射状线性延伸和伪足(pseudopods),皮损边缘通常是扭曲的球根状结构,直接与色素网或实体肿瘤边缘相连。病理学上为外周融合的交界性黑色素细胞巢,为恶性黑色素瘤的放射状生长期。

(3)负性色素网(negative pigment network):围绕在长而弯曲的小球周围,相互连接的色素减少的匐形性粗线。病理学上推测与以下结构有关:细长的表皮突与增宽的真皮乳头内的管状大黑色素细胞巢;邻近表皮突的桥连;由纤维基质包裹的巢状结构。

(4)亮白色条纹/晶状体结构(chrysalis/crystalline):皮损内的亮白条纹,仅在偏振光模式下可见。病理学上推测代表着新生或重塑的真皮胶原。

(5)不典型点和球(atypical dots and globules):为不同形状、大小、颜色和分布的深色点状或圆形至卵圆形结构。典型的点状结构分布在皮损中央,常位于色素网的线条上,而不典型的点状结构常位于皮损外周,且与色素网无明显的位置关系。典型的球状结构分布在皮损中央、外周或整个皮损范围内。此外,如果小球被色素网围绕(称为靶形色素网伴小球结构)或被色晕围绕(称为色晕小球结构)也被认为是典型的小球结构,因为它们均与先天性痣相关。因此,不典型的小球结构由不同大小、形状和颜色的小球组成,且其分布不对称。病理学上为表皮-真皮交界或真皮内的黑色素细胞巢,点状结构也代表Paget样痣细胞巢。

(6)不规则污斑(irregular blotches):深色的弥漫性色素沉着区,形状不规则,色彩多样,边缘锐利,或呈偏离中心性分布。相反,规则污斑为位于皮损中央的均质的深色对称性区域。出现多个污斑也被认为是不典型结构。病理学上为整个表皮和/或真皮内的黑色素沉着。

(7)突起区域的蓝白结构(blue-white structures over raised areas):皮损突起(可触及)部分的蓝白色区域。病理学上为致密的正角化过度,重叠于真皮内的噬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或游离的黑色素。

(8)扁平区域的蓝白结构(blue-white structures over flat areas):也称作退行性结构(regression structures),包括胡椒粉样(peppering)和颗粒状(granularity)模式,为皮损扁平(不可触及)部分的白色区域(瘢痕样)和蓝灰色区域。病理学上为真皮乳头的纤维化和黑变病(真皮内噬黑色素细胞和游离的黑色素“粉尘”)。

(9)不典型血管结构(atypical vascular structures):乳红色区域,点状、线状、匐行性或扭曲的血管。病理学上为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相反,典型的血管模式由逗号状血管组成,见于皮内痣。

(10)周边褐色无结构区(peripheral brown structureless areas):外周分布的浅褐色或黄褐色(浅黄褐色)区域,形态各异,缺乏可辨识的结构。病理学上为表皮突变平,黑色素细胞呈Paget样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