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皮肤镜ABCD法
皮肤镜ABCD法(the ABCD rule of dermoscopy)是首个用于皮肤镜下鉴别黑色素细胞源性皮损良恶性的方法,最早由Nachbar等描述并建立,Binder等和Dolianitis等分别证实了ABCD法的有效性,尤其适用于缺乏皮肤镜应用经验的检查者。其中,A代表不对称性(asymmetry),B代表边界(border),C代表颜色(color),D代表皮肤镜结构(dermoscopic structures)。评估皮损后分别得出四个皮肤镜下特征评分,再根据线性方程式计算该皮损的总皮肤镜评分(total dermoscopy score,TDS),以此来辅助分析病变的良恶性。Kittler等提出了皮肤镜ABCD法的扩展,建议将形态学改变(E)作为第五个参数,患者病史改变的主观证据或客观证据(与皮损基线图像比较)对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有意义。以下将对各个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A:不对称性(asymmetry),以两条互呈90°的直线将皮损平分,第一条线尽量以“最对称”的形式将皮损平分,第二条线与之垂直。评估分布在两条线两侧皮损的颜色、结构和轮廓的对称性。病变在两条轴线两侧均对称,得0分;在一条轴线上两侧不对称,得1分;在两条轴线两侧均不对称,得2分。分数为0~2分。
B:边界(border),将皮损边缘平均分为8份,然后评估各个部分的色素性条带在皮损边缘是否清晰、突然中断或逐渐模糊消退。如果8份边缘都清楚、突然中断,得8分;反之,如果8份边界都模糊不清逐渐消退,得0分。分数为0~8分。
C:颜色(color),皮损出现白色、红色、浅褐色、深褐色、蓝灰色和黑色有诊断意义,计数出现的颜色种数。分数为1~6分。
D:皮肤镜结构(dermoscopic structures),计数皮损出现的以下5种结构:色素网、无结构(均质)区、分支状条纹、点和小球(注意:无结构区可为色素减退或沉着;分支状条纹包括伪足、放射状条纹)。分数为1~5分。

TDS<4.75判断为良性病变;TDS为4.75~5.45为可疑恶性病变,需密切随访或切除活检;TDS>5.45高度怀疑为恶性黑色素瘤。
需要注意的是,ABCD法虽然方便,但也有很多例外情况,比如采用ABCD法分析雀斑样痣时,常被误判为可疑恶性病变,分析含有小球结构的色素痣或有乳头瘤样表面的色素痣时,也常出现假阳性。Spitz痣、蓝痣和先天性色痣等病变,以及位于掌跖、面部和黏膜处的病变也不适用于ABCD法。此外,无黑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和深在的结节型恶性黑色素瘤TDS常<5.45,此时,无关TDS的其他皮肤镜下特征,如出现退行性结构、乳红色区域和不典型血管模式等特征可作为诊断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