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Menzies法

为了简化恶性黑色素瘤的皮肤镜诊断法,让经验不足的检查者也能进行学习和评估,Menzies等于1996年建立了Menzies法(Menzies method),其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的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71%。该方法以“有或无”的绝对性判断,减少了不同检查者之间的误差。

被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的皮损必须不包含2项阴性特征,并包含至少1项阳性特征:

2项阴性特征:

(1)对称的色素性皮损:不要求皮损形状对称,但皮损中所有结构模式均对称,包括沿皮损中央所有轴线的颜色对称。

(2)单一颜色:包括黑色、灰色、蓝色、红色、深褐色和黄褐色,但不包括白色。

9项阳性特征:

(1)蓝白幕(blue-white veil):形状不规则的蓝色污斑,覆盖白色毛玻璃样混浊。组织病理上为真皮中层的黑色素,上方表皮出现致密性角化过度。与蓝痣不同,其并不占据整个病变。蓝白幕见于51%的恶性黑色素瘤,特异度为97%。

(2)多发的褐色点(multiple brown dots):为局灶性、聚集性的褐色点状结构。组织病理上为表皮内(基底层以上)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多发的褐色点见于30%的恶性黑色素瘤,特异度为97%。

(3)放射状线(radial streaming):由病变边缘的指样突起组成。这些突起包括色素网或实体肿瘤(更常见)的线性延伸。组织病理上为位于表皮内或表皮-真皮交界的恶性黑色素瘤的融合性放射状瘤巢,一般见于浅表播散型恶性黑色素瘤。放射状结构见于18%的恶性黑色素瘤,特异度为96%。

(4)伪足(pseudopods):为皮损边缘的球形“足样”突起。伪足由色素网或实体色素性肿瘤的边缘发出,形态多样。组织病理上与放射状结构相似。伪足见于23%的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特异度为97%。恶性黑色素瘤中出现的伪足在皮损周边不均匀分布。

(5)瘢痕样色素减退(scar-like depigmentation):为纯白色边界清楚的区域,见于36%的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特异度为93%。瘢痕样色素减退应与良性痣常见的色素减退区相鉴别,前者颜色为纯白色,并且有清楚的不规则状边界。

(6)外周黑色点/小球(peripheral black dots/globules):在皮损周边或附近的黑色(而非褐色)的点状和小球状结构,但需要与发育不良痣的中央黑色点/小球区别。组织病理学上为角质层的色素聚集,来源于恶性黑色素细胞的Paget样播散。外周黑色点/小球见于42%的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特异度为92%。

(7)多种颜色(multiple colors):在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中,黑色素通常存在于角质层至真皮中层的不同水平。由于恶性黑色素瘤的黑色素分布及血管增多,多数恶性黑色素瘤表现出多种颜色。作为重要的阳性特征,在共计6种颜色(红色、黄褐色、深褐色、黑色、灰色及蓝色)中必须至少存在5种。多种颜色(5~6种)见于53%的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特异度为92%。

(8)多发的蓝灰色点(multiple blue-gray dots):在黑色素细胞源性皮损的退化区域,急性期可出现噬黑色素细胞。通常表现为聚集性的蓝灰色点,称为“胡椒粉样”。大量噬黑色素细胞聚集可形成蓝白幕。多发的蓝灰色点见于45%的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特异度为91%。

(9)增宽的色素网(broadened network):在黑色素细胞源性皮损中色素网的网格和线条增粗。常呈局灶性,而非均匀分布于整个皮损内。组织病理上为表皮-真皮交界的黑色素细胞巢扩展。见于35%的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特异度为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