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影像学检查

(一)X线检查

1.腹部X线

此法简便易行,适用于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腹腔异物等急症。在肠腔内可见有气液平面时多考虑肠梗阻,由于肠腔内径扩大,不易鉴别结肠与小肠,此时应注意观察有无结肠袋和半月形皱襞。结肠、直肠内的气体,可根据其解剖位置、形态等特点判别肠段。透视下见两侧结肠上部异常膨隆,使两侧横膈上升,则考虑肝、脾曲综合征。消化道穿孔时膈下常有游离气体。结肠损伤时,早期症状可能较轻,但透视下常见膈下游离气体。

2.消化道造影

(1)钡餐造影:

此种检查法对结肠的生理状态显示比较理想,对结肠的运动功能、解剖、生理形态及位置的检查有重要意义,对回盲部及右半结肠的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口服钡剂后其到达各肠段的时间个体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到达回盲部需2~4小时,到右侧结肠需3~6小时,到左侧结肠需5~12小时,到乙状结肠需12~16小时,到直肠需14~18小时,因口服钡剂后需经较长时间才能到达结肠,此时水分大部分已被胃及小肠吸收,到结肠已成粪块状,对结肠病变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对于可能有乙状结肠或直肠狭窄的患者,应避免做此检查,以免造成肠梗阻。

(2)钡灌肠造影:

钡灌肠造影是结肠、直肠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发现微小的病变存在。

检查前一日少食多渣食物,当日早晨禁食,检查前2小时做彻底的清洁灌肠,防止结肠内存留的粪便影响检查效果。钡灌肠时,患者取仰卧位,在透视下经肛管低压缓缓注入钡剂。可检查全部直肠、结肠及回盲部情况。检查时应适当转动患者,并结合触诊,细致地观察结肠。然后嘱患者排出大部分钡剂后,再行复查,以观察排空情况和借残留的钡剂观察黏膜皱襞。经肛管注入适量空气,形成气钡双重对比,因肠腔充气膨胀而使粘有钡剂的肠壁黏膜影像更为清晰。

钡灌肠造影应避免在急性炎症期进行,因为这样会促使病情恶化。清洁灌肠及钡剂灌肠时压力不宜过高,注气时也要注意肛管膨胀扩张情况,以免造成穿孔。尽量避免过多使用泻剂,否则造成肠道功能改变。

(3)选择性动脉造影:

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在结肠范围主要用于肿瘤与炎症的辨别、鉴别病变部位在肠管本身或肠管之外、不明原因的肠出血以及肠疾病的局部注入药物治疗。

(4)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是指将模拟的粪便灌入直肠、乙状结肠内,让患者坐在特制的马桶上进行排便动作,在符合生理状态下对肛直部及盆底肌进行静态和动态X线观察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诊断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及小肠或乙状结肠疝、会阴疝等排便障碍性疾病。

(5)碘油造影:

碘油造影检查是用于检查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一种X线检查。通过这一检查可以了解其瘘管的走向、位置高低、与直肠和骨盆的关系,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具体操作是:患者取左侧卧位,通过肛门到直肠放入一胶管,在肛缘处胶管上用金属丝缠绕作为标记,然后经瘘管外口注入碘油或碘的水溶液做骶尾部和病变部位的正、侧位摄片,可以根据碘油的分布情况了解瘘管的走向与直肠和盆骨的关系,对瘘管予以定位和作为制订治疗方案的客观依据。若瘘管过细或弯曲,碘油不易通过,X线摄片不能反映出肛瘘的全貌,此时结合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CT检查

CT检查的工作程序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CT机可摄入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三)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与CT成像基本原理不同,其不是由X线透过人体强度的衰减,而是利用人体组织中原子核运动所产生能级和相位变化,经过电子计算机运算处理而转变成图像。

(四)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进行观察。是用弱超声波照射到身体上,将组织的反射波进行图像化处理。在肛肠疾病主要应用于消化道肿瘤、肠梗阻、肠套叠和盆腔、会阴部、肛门周围疾病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