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病中成药临床应用手册
- 李秀惠主编
- 1479字
- 2025-03-15 03:33:50
四、肝病的病因病机
1.病因
中医病因学说起源甚早,历代医家对病因的认识各有侧重。宋代陈言在《黄帝内经》和张机分类基础上,提出了“三因学说”,即六淫侵袭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
(1)外感病因:
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入侵人体,而导致人体疾病的外感性致病因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和疠气。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热)6种外感病邪的总称,是自然界不正常的气候变化所致。六淫能否致病,除了与气候的异常变化有关外,还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当人体正气强盛,抗病能力强时,就能够适应外界气候的异常变化而不发病。反之,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六淫则趁虚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甚至当气候变化基本正常时,也会由于人体适应能力低下而发病。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六淫邪气性质不同,易于侵犯的部位也不同,肝病常见邪气有热邪、湿邪。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竭肝阴肝血,肝经失于濡养,进而肝风内动,有两目上视、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高热等表现。湿热之邪侵犯人体,蕴于肝经,肝经疏泄失常,胆汁排泄不畅,溢于肌肤,则身目发黄。
(2)内伤病因:
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正常的情志活动,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调节的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肝主疏泄,肝在志为怒。肝病患者可出现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善太息、咽中异物感、痛经、闭经等,过怒也会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可见面红目赤、头晕头痛、耳鸣,甚至呕血或昏厥、卒倒等症。除肝气上逆外,临床尚常见肝气横逆犯脾,可见腹痛、腹泻等,如《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3个方面。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五味偏嗜,不仅可以直接引起本脏病变,还可影响脏腑之间关系,引发多种病变。如多食酸味,则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
劳逸失度包括过劳和过逸2个方面。过劳耗伤脏腑精气,致使脏气虚少,功能减退。过逸导致气机不畅、正气不振、阳气不足,易感外邪。
2.病机
肝的病理变化内在基础是肝的阴阳气血失调,基本特点为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肝的主要病机特点为体用失调、气机失调、血液生成运行异常、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精神情志改变、水液代谢失常。因此,肝病易于影响他脏,导致其他脏腑的病变。
(1)体用失调:
肝具条达之性,其性刚,主动、主升;肝又主藏血,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故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肝有“体阴用阳”之性。肝体柔和、肝气条达是维持肝脏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在病理上肝阳肝气具有易亢、易逆、易郁的特点,肝阴、肝血具有易亏虚的特点。
(2)气血失和:
肝主调畅一身之气机,又主调节全身之血量。故肝的病变以气血失和、气血逆乱为基本病理表现。气机郁滞是肝病最常见的病理变化。肝郁可变生肝火、肝火久则可发展成肝阳上亢,甚则引动肝风。气病必及于血,所以肝病久则必及血分。如肝气郁结可致血行不畅而成瘀血;肝阳升发太过则使血随气升而病厥,或见咳血、呕血等;肝火耗伤阴血,日久可导致肝的阴血亏损等。
(3)干犯他脏:
肝主升、主动、性刚的生理特性以及肝经循行络属涉及多脏的特点,决定了肝气易郁结、上扰下迫、横乘流窜,从而干犯他脏。如肝病最易上侮肺金,中乘胃,上逆冲心,下竭肾阴,旁攻脏腑,流窜经络。其中尤以肝病传脾和肝病犯肺或肝胆同病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