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病中成药临床应用手册
- 李秀惠主编
- 2874字
- 2025-03-15 03:33:49
三、中西医学中“肝”的异同
1.相同点
(1)在解剖和生理方面的相同点:
西(现代)医学中肝的位置在腹部右上部,肝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肝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担负着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功能,如调节脂肪、糖类及蛋白质的代谢和储存,调节血液中的物质浓度,分泌胆汁,生物转化等。肝的主要功能有:①合成与贮存作用;②分泌胆汁;③生物转化作用;④防御作用;⑤造血功能。
在大体解剖方面,中医文献中有关肝胆位置、形态的记载,与西医学的肝脏、胆囊大致相同。《难经·四十二难》:“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
(2)在系统疾病中的相同点:
目前内科学中的肝脏疾病,主要有感染性肝病如各种病毒性肝炎;非感染性肝病如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免疫性肝病,肝脏的恶性肿瘤,以及与之相关的肝硬化和急性或慢性肝衰竭。胆道系统疾病则主要是胆道系统炎症及结石。
中医学中肝脏疾病的胁痛、黄疸、积聚、臌胀,与内科学中的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免疫性肝病、肝硬化、胆道系统炎症及结石关系密切。
2.不同点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对“肝”的生理病理以及相关疾病的认识有较大差异。
(1)生理病理方面
1)生理功能:
体现中医生理病理的“脏象学说”认为“肝”包含肝脏而不限于肝脏。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体可指肝实体,肝阴则为其功能。有学者提出中医“肝”与西医“肝脏”主体吻合,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部分吻合,但各自存在不同认识。肝脏象系统论述的内容,而肝脏理论尚未深入研究;反之,肝脏理论认识深刻的内容,而肝脏象描述得不够具体。西医学认为肝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承担着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功能,如脂肪、糖类及蛋白质的代谢,生物转化,分泌胆汁等。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与主藏血,其功能效应不仅影响消化系统,而且与神经、精神、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的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有关。
2)中医“肝助脾胃运化”与西医肝脏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西医学认为,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中所含的胆汁酸盐使脂肪乳化成极细的微粒,直接被人体吸收。另外,乳化后与胰脂肪酶(消化脂肪的特异酶)的接触面积增加;胆汁酸盐有激活胰脂肪酶的作用,故有间接促进脂肪消化吸收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协助脾胃消化,包括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促进消化的作用。文献提示中医“肝协助脾胃消化”更多来自“肝病传脾”病理现象与从肝治疗脾胃病效应的观察。有研究表明:肝胃不和证以大脑皮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平滑肌脏器(如胃肠道、食管、胆总管、胆管、胰)活动或分泌障碍为特征。
肝脾不和证病理基本与肝胃不和证类同,但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代谢紊乱、机体营养不良更为明显。中医肝协助脾胃消化的机制在于神经系统对消化道脏器的整体调控。相比而言,西医言肝脏与消化系统的关系主要局限在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促进消化方面,两者的立足点截然不同。
3)中医“肝藏血”与西医肝脏在血液系统中的作用:
“肝藏血”学说始于《黄帝内经》,指肝内贮有一定量的血液量。恽铁樵《生理新语》云:“惟肝含血管最富,故取生物之肝剖之,几乎全肝皆血……故肝为藏血之脏器。”此直观认识与现代医学“肝脏为人体一大贮血库,整个肝脏系统可储存全身血容量的50%”这一认识基本一致。“肝不藏血”以出血伴见一系列肝气、肝火或肝阴血虚的病理变化,常与情志失调相关。有学者认为情志因素导致出血是以人体应激机制为介导,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凝血等多环节的病理变化。可见“肝收摄血液”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与西医“肝脏和凝血、抗凝物质的生成、清除有关,因而具有凝血功能”的作用显然不相等同。
4)中医“肝胆相表里”与西医肝脏和胆囊关系:
中西医有关肝胆关系在解剖位置邻近、肝脏分泌胆汁、肝胆病理相互传变等方面有类同之处,提示“肝胆相表里”能部分反映西医肝脏与胆囊的关系特点。然而,两者仍有相异之处。如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胆共主神志皆为中医学所特有。再如胆汁分泌、排泄的调节,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对胆汁排泄分泌过程具有调节作用。现代医学证实胆汁排泄分泌过程受神经、体液、肠肝循环等因素影响。梗阻、炎症、代谢紊乱、情绪刺激等,皆可通过干扰胆汁排泄分泌过程的正常调节因素或造成肝胆局部病损,致胆汁分泌、排泄障碍。因此,中医肝主疏泄、调节胆汁排泄分泌过程涉及神经、内分泌等多重因素,并非肝脏功能所能概括。
(2)疾病范畴:
中医肝系疾病除胁痛、黄疸、积聚、臌胀等与西医肝胆疾病基本在同一范畴外,还涉及循环、呼吸、消化、神经、精神、内分泌、血液等诸多其他系统的疾病。如眩晕,与属循环疾病的高血压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中风、痴呆、痉证、痿证、颤证等属于神经内科疾病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病机均以肝肾阴虚、肝风内动为主。咳嗽、喘证等与急性或慢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关系密切,其中某些证型发病与肝有关,如肝郁化火,上逆犯肺,可致咳嗽;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肝气犯肺,肺失肃降,肺气郁痹而喘。胃痛、呕吐、泄泻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幽门梗阻、急性或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消化系统疾病相关,而中医认为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郁滞,失于和降,可发为胃痛;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可导致呕吐;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脾失健运,则出现泄泻,此皆与肝之功能失常有关。至于与抑郁症、焦虑症、神经官能症、癔症、更年期综合征等身心疾病密切相关的郁证,主要发病机制就是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总之,中医肝的形态学基础为实质性肝脏,对其生理病理的某些认识也不同程度地源于实体;实体肝脏生理、病理特点观察可能作为认识来源之一,参与构筑了中医肝脏象理论。中医学的肝除少部分内容投射于现代医学肝脏生理病理中外,其绝大多数内涵超越了实体,涉及多系统、多器官。通过梳理中医学肝的认识发展脉络,不难看出,中医学的肝虽源于解剖,却不止于解剖,是由解剖、生理病理观察,逻辑推理,哲学思想渗透等多重因素构筑的“同形异构体”。中西医两种脏器概念的差异,归根到底是由两种医学体系不同的认知方法论决定的。从认识来源来看,中医学侧重从临床观察、经验总结中获取认识;现代医学主要从解剖、生理、生化等微观研究中获得认识。从认识角度来看,中医学把人置于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以“天人相应”“形神相关”观点认知生命;现代医学把人从自然、社会环境中,从机体的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单独加以考察。从认识内容来看,中医学注重考察整体的功能联系;现代医学重点着眼器官、组织的结构分析。从认识层次来看,中医学把握的是宏观整体的联系和规律;现代医学把握的是微观局部的结构与属性。从认识方法来看,中医学倾向于以思辨和心悟来领会医学的真谛,疏于形态结构研究,忽视实证;现代医学在“结构性原则”指导下,密切与自然科学新技术、新成果相结合,把对人体的认识逐步推进到微观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