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病中成药临床应用手册
- 李秀惠主编
- 995字
- 2025-03-15 03:33:51
二、黄疸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与现代医学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可为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等,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
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与脾、胃、肝、胆相关。《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经脉》:“是主脾所生病者,……黄疸,不能卧。”《圣济总录·黄疸门》:“大率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热气郁蒸,所以发病黄疸。”《类证治裁·黄疸》:“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提出了一种卒然发黄,命在顷刻的“急黄”。临床上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黄为必具的症状,病程或长或短,发黄程度或浅或深,其色或鲜明或晦暗,急黄者,其色甚则如金。急黄患者还可出现神昏、衄血、吐血等症。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生黄疸。与脾胃阳气盛衰相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则致湿热为患,发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则致寒湿为患,发为阴黄。至于急黄则为湿热夹时邪疫毒所致。
黄疸病因有外感和内伤2个方面,外感多属湿热疫毒所致,内伤常与饮食、劳倦或其他疾病有关。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其发病往往是内外因相因为患。在诊察上重点辨起病缓急、病程长短、黄疸的色泽,同时结合伴发症状和舌象特点,临床应用辨清证候归属,确定理法方药。
临证辨识
1.阳黄
(1)热重于湿:
黄疸色泽鲜明,口干口苦,或有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
(2)湿重于热:
身目发黄如橘,脘闷腹胀,头重身困,嗜卧乏力,纳呆,或有恶心呕吐,口黏不渴,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濡。
(3)胆腑郁热:
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伴有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4)疫毒炽盛(急黄):
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烦躁不安,或呕吐频作,或尿少,或神昏谵语,或有腹水,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数。
2.阴黄
(1)寒湿阻遏:
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沉滑。
(2)瘀血阻滞:
黄疸日久,肤色暗黄、苍黄,甚则黧黑,胁下癥结刺痛、拒按,面颈部见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