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降理论
第一节 清降理论在胃病证治的应用
(一)中医文献中脾胃学说
从脾立论:李东垣——秦伯未。
从胃立论:叶天士——董建华。
从肝立论:张景岳——黄文东。
(二)从胃论治的立论渊源
胃的生理: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
胃的病理:易伤食,易壅滞,易上逆。易化热、伤津、伤阴。
胃的治法:宜消导、宜理气和胃、降逆。宜清热、生津、养阴。
(三)当今临床上从胃论治的意义
当下有从胃论治的社会背景:疾病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活动期(A1、A2)为常见;症状:不能食、食后脘中胀痛、胃灼热、反酸、嗳腐、口臭多见。
辨证要点:“想不想吃,责之于脾;能不能吃,责之于胃”,故当下辨证责之于胃者多。
(四)清降法则的理法方药
病因:当下饮食不节的内涵为食物热量过高,顿顿吃肉,多油多脂,加以烟酒,极易伤胃。
病机:食滞、气壅、化热、伤津。
治则:理气和胃,消食导滞,清热降逆。
方药
董建华教授:香苏散加减——胃苏颗粒方:紫苏梗、炙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佛手、香橼皮、半夏、茯苓。
个人经验:理气消胀合剂——实痞通:紫苏梗、紫苏子、炙香附、陈皮、清半夏、茯苓、连翘、焦三仙、枳实、生薏苡仁。
加减变化
1.消胀三线药
(1)枳实 15~30g,生薏苡仁 30~60g,生白术 30~60g。
(2)威灵仙 10g,秦艽 10g。
(3)牵牛子 3~6g。
2.清热药
(1)清热解毒药:
舌质暗红;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活动溃疡。
1)连翘:
入血分,疗疮要药。
2)蒲公英:
主疏肝解郁清热。
3)虎杖:
活血,兼通便。
(2)清热化湿药:
舌苔黄腻;镜下可见胃黏膜分泌物多,且黏稠,色黄,胃黏膜水肿。
黄芩:清上焦;黄连:清中焦;黄柏:清下焦;大黄:入血分;山栀子:清三焦。
[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中医临床教育工作高研班(第二期)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