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应用“清降法”治疗脾胃疾病的经验
田德禄教授执业50年来,坚持工作在临床一线,在中医内科,尤其在消化内科临床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在酒精性肝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前期病变、慢性结肠炎等疾病的治疗上,摸索和建立了一套诊治系统,并提出了许多切合临床的新观点,临床疗效满意,在国内外消化领域有较大的影响。临证中,他博采众方,注重脏腑辨证,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注重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注重古代文献与现代技术成果的结合,注重对现代疾病中医病机的再分析和再认识。“清降法”是田德禄教授基于临床实践,基于对脏腑功能认识与现代疾病中医病机的再分析和再认识,提出的治疗脾胃疾病的常用大法,临证中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分享。
(一)“清降法”是在脾胃疾病治法中对“通降法”的延伸
胃在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而病。胃为六腑之一,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特点。《灵枢》记载:“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可见胃的生理特点就是和降,胃以降为顺,以通为用,通降是胃主要的生理特点。胃失通降,则如《灵枢·胀论》所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因此,“通降法”是治疗脾胃病实证(胃脘痛、呕吐、吐酸、呃逆、便秘、积聚、噎膈、胆瘅、腹痛、胁痛、黄疸、泄泻、痢疾等)的基本大法之一。
“清降法”是在脾胃疾病治疗中对“通降法”的延伸。在董建华教授“通降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代脾胃疾病多实、多郁、多热(火)的特点,提出应用“清降法”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疗效。诸多胃病,从病位上讲,与胃、肝(胆)、脾关系最为密切。食管病变,多责之于胃气上逆,或胆热挟胃气上逆。初期多归属“吐酸”“呃逆”“胆瘅”等,表现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胆热挟胃气上逆之病机;若失治误治,久病入络,痰瘀毒互结,耗损正气,可演变为“噎膈”。因胃本位病变“胃病多实”,所以无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多表现为胃气壅滞之实证;有脾胃虚弱者,也常有虚实夹杂之证。胃气壅滞,肝胃不和,虚实夹杂者,可日久化热。若失治误治,久病入络,痰瘀毒互结,耗损正气,可演变为“胃癌”“胃岩”。因“脾病多虚”,故在临证中,十二指肠疾病多见虚实夹杂或上热下寒证,单纯脾虚或虚寒者较为少见。之所以出现上述病机特点,概与以下因素相关:一则,当代人过食肥厚油腻,呆滞脾胃,内生湿热;二则,多卧而少动,致使胃气壅滞,郁而化热;三则,就医条件改善,患者就诊时多处于病变之初期,而初期多实多热;四则,生活及工作压力较大,易导致胃气壅滞化热,或肝郁化热、肝胃郁热,或胆热犯胃。
(二)“清降法”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吐酸水的患者日渐增多主要与下列因素相关:①饮食不当:生活条件改善,副食品摄入过多,过食甜腻,会阻碍胃气。②情志不畅:都市工作压力较大,精神紧张,肝失疏泄,或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肝热挟胃气上逆而发病。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曰:“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则饮食不能消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
本病病位在食管(胃),涉及肝(胆),病性以实证、热证为主,病机主要与肝(胆)热挟胃气上逆有关,病理多涉及气滞(郁热)、湿热、血瘀、阴虚,证候多见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胃阴虚、瘀血阻络、痰湿停滞等证。失治误治,或久治不愈,迁延日久,可致痰瘀互结,正气渐亏,交搏于食管下段或贲门,可致噎膈。治疗中酸为肝之味,应从肝论治。辨证用药,要求注重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胃镜下改变的相互参照,做到宏观辨证与微观病理的有机结合。临证观察,以实证热证多见,虚证寒证少见。
本病可分3期论治。
Ⅰ期
Ⅰ期主要为肝胃不和,兼有郁热。
辨证要点:
一是肝失疏泄、胃气壅滞的表现。如以食后胃脘胀满,或累及两胁,嗳气等为主,可有口苦,胸骨后烧灼感,反酸;二是舌脉表现。舌暗或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滑。
辨病要点:
胃镜下主要为反流性食管炎,属LA-A、LA-B级。
治法:
疏肝和胃,降逆抑酸。
方药:
四逆散+香苏饮+乌贝散。
Ⅱ期
Ⅱ期主要为肝胃郁热,兼有血瘀阻络或肝胃阴虚。
辨证要点:
一是肝胃郁热证突出,反复发作,主要为反复发作的胸骨后烧灼感、疼痛,或严重的胸中憋闷甚或有窒息感,口苦,烦躁,失眠,便秘,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弦滑数。兼有瘀血阻络者,舌质暗有瘀斑,入夜发病,胸骨后疼痛且痛有定处;兼肝胃阴虚者,病程较长,口干较甚,舌质暗红,少苔。
辨病要点:
胃镜下主要为反流性食管炎,属LA-C级。
治法:
清肝泄热,通腑降逆。注意兼夹证的治疗。
方药:
小柴胡汤+香苏饮+左金丸。胆热甚者,给予柴芩温胆汤加减;有瘀血征象者,予失笑散+三七粉,或丹参饮;有肝胃阴虚征象者,加用益胃汤;痰热腑实便秘者,可通腑泄热,加瓜蒌、虎杖或小承气汤。
Ⅲ期
Ⅲ期主要为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肝胃阴虚、瘀血阻络、痰湿阻滞相互交搏,可见痰瘀互结、阴虚血瘀等证,正气渐现不足。
辨证要点:
以虚实夹杂为特点。虚在肝胃阴虚,或有气虚;实在郁热、痰浊、血瘀。
辨病要点:
胃镜下主要为反流性食管炎,属LA-D级。
治法:
清肝降逆,活血化痰。
方药:
小柴胡汤(柴胡可以用薄荷、青蒿、丝瓜络代替)+香苏饮+失笑散+丹参饮。兼见肝胃阴虚者加益气养阴之味,或予以滋肝肾阴之品。
【病案举例】
刘某,女,59岁,2009年8月20日初诊。主因“咽部不适,胸骨后疼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2个月”就诊。3年前因情志不畅,逐渐出现咽部不适,继而胸骨后疼痛,常放射至肩背部,伴口苦口干等症状。曾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均暂时缓解症状,但停药后即复发,病情时轻时重,常因生气或吃甜食而复发。近2个月因生气复发,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LA-C)。口苦口干明显,夜尿每晚3次,大便可,舌暗有瘀斑,苔薄黄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
吐酸(肝胃郁热)。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LA-C)。
治法:
清肝泄热,理气和胃。
处方:
醋柴胡 10g,炒黄芩 10g,姜半夏10g,炒陈皮 10g,茯苓15g,紫苏梗 10g,紫苏子10g,制香附 10g,焦山楂 10g,焦神曲 10g,焦麦芽 10g,焦槟榔 10g,北沙参 15g,丹参 20g,砂仁 3g(后下),降香 6g,川贝母 10g,海螵蛸 12g。
服药7剂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已无胸骨后疼痛,但仍有口苦口干,舌质暗,苔薄黄,脉细。上方加麦冬15g,继服3周,症状消失。
(三)“清降法”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其病理为脏腑失和,气机升降失调;病位在胆胃,涉及肝脾;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为本,以胆胃郁滞、胆邪逆胃、湿热壅阻为标。我们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胆瘅”范畴。在临证中可将胃镜观察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将中医证候与胃镜结果结合起来进行辨证论治。本病的病机是脾虚、胆邪、胃逆三个因素重复组合的结果,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胆邪犯胃、湿热中阻为临床常见证候。治疗上根据病在胆胃,以通降调理气机为原则,立疏胆和胃为根本治疗大法。并根据分型不同伍以健脾温中、理气、活血、消瘀、化湿、清热等治法。
肝胃不和,郁而化热,肝移热于胆,胆气不降,胆热挟持胃气上逆,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多从疏肝清胆、和胃通降立法,肝胃同治,常用小柴胡汤、柴芩温胆汤化裁,疗效显著。
加减运用:偏于痰阻血瘀者,宜化痰、开郁、活血;偏于阴虚血瘀者,宜养阴、益胃、化瘀。常选启膈散、益胃汤、百合乌药汤、失笑散合香苏散、四逆散加减化裁。药用沙参、丹参、麦冬、百合、乌药、三七粉、土贝母等。兼见胃灼热、反酸、嘈杂,在清降的基础上加黄连6g,吴茱萸3g,或海螵蛸15g,川贝母10g;舌苔厚腻,加黄连6g,全瓜蒌15g,或藿香、佩兰;大便秘结属湿热内阻者,加虎杖20g,炒莱菔子10g,生薏苡仁30g;腹胀久治不愈尚属实证者,加炒黑白丑各2g;胁肋疼痛者,加秦艽10g,威灵仙10g。
【病案举例】
吴某,女,43岁,2010年1月27日初诊。主因“咽部不适,胸骨后疼痛反复发作1年,加重3周”就诊。1年前因情志不畅,逐渐出现胸骨后疼痛,胃脘灼热,常放射至肩背部,伴口苦口干等症状。曾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无效,病情时轻时重,常因生气或吃甜食而复发。近3周因生气复发,胃镜检查提示糜烂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口苦口干明显,大便可,舌淡红,苔薄,脉弦滑。
中医诊断:
胆瘅(肝胃郁热)。西医诊断:糜烂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治法:
清肝泄热,理气和胃。
处方:
醋柴胡 10g,炒黄芩 10g,姜半夏10g,炒陈皮 10g,茯苓 15g,紫苏梗 10g,紫苏子10g,制香附10g,焦山楂 10g,焦神曲 10g,焦麦芽10g,焦槟榔 10g,炒枳实 15g,生薏苡仁30g,丹参20g,砂仁3g(后下),鹿衔草 20g,猪苓 20g茯苓 20g,女贞子 10g,墨旱莲 10g。
服药7剂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已无胸骨后疼痛,但仍有口苦口干,舌质暗,苔薄黄,脉细。上方加连翘15g,继服3周,症状消失。
(四)“清降法”在慢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病案举例】
罗某,29岁,2011年6月7日来诊。
主诉:
大便欠畅6个月。
现病史:
患者于6个月前发现大便欠畅,2~3日1行,时有排便困难,无脓血便,体温正常。半月前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炎”。刻下症:大便欠畅,腹胀无疼痛,腰痛。舌质暗淡,苔根黄腻,脉弦滑。
既往史:
否认其他病史,无过敏史。
体格检查:
腹部平软,中上腹轻压痛,墨菲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4次/min。辅助检查: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炎”。
中医诊断:
便秘,证属胃肠湿热内结。西医诊断:慢性直肠炎。
治法:
清化湿热,调气活血。
处方:
柴胡 10g,黄芩10g,清半夏1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焦槟榔10g,瓜蒌 20g,黄柏 10g,生薏苡仁 30g,炒枳实 10g,苍术 10g,白术 10g,虎杖 20g,牛膝 15g,木香10g,鹿衔草 20g,桃仁 10g,杏仁 10g,赤芍 15g,白芍 15g。7剂水煎服。
二诊:
排便渐畅,舌质暗淡,苔根黄腻,脉弦滑。又进7剂,水煎服。
三诊:
间断出现排便不畅,基本无碍,舌质暗淡,苔薄腻,脉弦细滑。守方14剂巩固疗效。
按:
此例为清降法治疗慢性直肠炎的案例。方中小柴胡清化肝胃郁热,四妙清化下焦湿热,赤芍、木香、瓜蒌、虎杖、炒枳实、槟榔为活用芍药汤,取刘完素“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意。病变在直肠者,位置愈在下,湿热等实邪(湿热多见)壅滞伤络愈加明显,治疗上可用“通因通用”之法。虽未见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但病理因素相同,病机相似,均为湿热阻滞肠道,故可异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