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临证心悟
第一节 上消化道疾病
一、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治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消化科曾在《中医杂志》1981年第11期发表了《447例纤维胃镜象与舌诊观察》一文(简称《观察》)以后,我们将纤维胃镜镜下所见视为中医望诊的延伸而加以利用,再结合其他四诊所得,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进行辨证论治。通过3年的临床观察,我们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摸索出一些治疗规律,现介绍如下。
(一)慢性胃炎
临床一般将慢性胃炎分浅表性、萎缩性与肥厚性3类。由于纤维胃镜的应用,使肥厚性胃炎的诊断日趋减少,尤其是病理很少得到证实。因此,我们重点讨论前两种。
1.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以自觉症状重、诱发则来势急、发病率高为特点。《观察》指出,在各类胃病中,原发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占首位,约为51.5%,与国内各地资料相近。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以胃脘胀满,饭后为甚,或胃脘胀痛而以胀为主,伴嗳腐吞酸,脉象多弦滑,舌象以质暗红、苔黄多见(《观察》中慢性浅表性胃炎见舌红或舌暗红者占75.36%,见黄苔者占65.7%)。中医认为此病病位在胃。
因其以胃脘胀满为主,疼痛为次,应属胀病或痞证。柯韵伯《六经正义》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故属实胀之证或实痞之证,治宜和胃通降,以香苏饮化裁,常用基本方为:紫苏梗、荷梗、制香附、炒陈皮、焦三仙、大腹皮及子、连翘、蒲公英、土贝母。加减法:病由外感诱发者,风寒所伤,加紫苏叶、生姜;寒凉直中,加高良姜、桂枝等;风温所伤,加荆芥、薄荷;暑湿所侵,加藿香、佩兰。病因气恼所伤,兼见胁肋胀者,加柴胡、青皮、郁金;兼烧心(胃灼热)、吐酸、嘈杂者,加黄连、吴茱萸或海螵蛸、煅瓦楞;苔黄腻者,合小陷胸汤为治。腑气不通畅者,加炒莱菔子或大黄;胃病日久而兼胃脘刺痛者,加炒五灵脂、生蒲黄或三七粉。分泌物多且黏稠苔腻者,加生薏苡仁。若其为胆汁反流所致者(俗称反流性胃炎),症见口苦泛呕,宜苦辛通降,加生姜、黄芩、半夏等。
【验案】
钟某,男,30岁,工人,本院职工家属。患者因风湿骨痛,长期服用抗风湿药,加以生活不规律,疾病缠身,胃脘胀闷而痛,昼夜不休,嗳气吞酸,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细而滑。纤维胃镜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病理证实。证属胃病日久,气病及血,气血不和,郁而化热,拟和胃通降方与失笑散合方为治,一周症减,二周症平。后因服抗风湿药偶发胃病,服上方调治仍效。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多数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误治而来,所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演变过程,在临床上可以见到不少两种胃炎同时存在的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病程迁延,长期消化吸收不良,可伴有肉消神疲,甚至贫血之象。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为胃脘痞闷,时或隐痛,纳少不馨,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白,形体日削;脉象或弦细,或缓,或弱;舌体瘦,质或红或淡,苔或薄黄或薄白,或花剥(《观察》中单纯性萎缩性胃炎占9.8%,较国内资料比较偏低,其舌质以淡舌或淡红舌多见,约占60.3%)。此时病位由胃传脾,证候由实转虚,故慢性萎缩性胃炎虽也属胀病,却属虚胀、虚痞。我们将本病分为四型。
(1)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此型为初期所见,自觉症状重,虚实夹杂,舌红苔薄,治疗过程中容易转化,补则苔增症剧,泻则虚象显露。治当标本兼顾。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实证、热证居多,久之则耗气伤津损阴,所以治疗浅表与萎缩同时存在的胃炎,宜在和胃通降方基础上加用益气生津养阴之品,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百合等。
(2)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型:
萎缩性胃炎合并黏膜糜烂、出血者多见。此型患者表现气阴两伤而以阴津损伤为主,且有虚火之象,症见脘中嘈杂似饥而不纳,灼痛而不剧,舌红体瘦少苔或花剥苔,脉象弦细。治以甘寒益胃为法,以益胃汤化裁,基本方为:沙参、丹参、麦冬、玉竹、生白芍、生甘草、佛手、香橼皮。虚火较重才加石斛、生地黄等生津养阴之品。兼见糜烂,出血者,加生地黄、牡丹皮、生蒲黄等凉血止血之品。
(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型:
此型患者证属气阴两虚而无虚火者,故见胃中不舒,不饥少纳,纳后脘痞,形体日削,脉缓,舌淡红,苔薄白。治以甘平养胃。方以百合乌药汤加味而成。基本方为:炙百合、太子参、黄精、茯苓、生白术、砂仁、乌药、山楂。
(4)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型:
多见于胃黏膜大片苍白,黏膜下血管网清晰可见,甚者有过形成改变。此型患者由于胃病日久脾胃俱伤,生化乏源,多见气血亏虚之象,甚则伴有贫血之症,症见胃脘痞满,隐痛不舒,休息或进食稍缓,面色萎黄或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脉象虚弱,舌淡苔薄。治以甘温健胃。方以香砂四君合当归补血汤化裁。基本方为:党参、炙黄芪、茯苓、炒白术、砂仁、木香、酒当归、鸡内金。
加减法:可参考浅表性胃炎。若脾阳虚者,可加干姜、桂枝温中健脾;泄泻重者,加肉豆蔻、灶心土、五倍子以补脾止泻。胃镜活检病理中度以上的非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者,加半枝莲或白花蛇舌草,以及少量活血化瘀药,如赤芍、三七等。血虚重者,加白芍、熟地黄或胎盘糖衣片。
【验案】
马某,女,36岁,工人。患者以胃脘饱胀,甚则疼痛,头晕乏力反复发作8年,加重1月就诊。查胃液分析游离酸为“0”,血红蛋白7.5g/dl,舌胖有齿痕,色暗而淡,苔白根厚腻,脉沉细。纤维胃镜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亦证实。于1982年2月13日收病房治疗,综观脉症属脾虚不运,生化无权,气血两虚之象;脾虚湿停,故脘胀苔腻,拟健脾益气,行气化浊。处方:党参 10g,炒白术 10g,茯苓 10g,法半夏 10g,陈皮 10g,木香 10g,砂仁 3g(后下),香橼皮10g,佛手10g,炒山楂15g,炒薏仁20g。药进18剂,苔渐化,胃纳增,胃痛于食后偶作,遂拟益气养血之八珍汤化裁为治,另加胎盘糖衣片5片,每日3次,一个半月后胃中已舒,食欲增,血红蛋白最好时为11.96g/dl,月经期稍下降。胃镜复查黏膜苍白已有好转,遂出院以丸药调治。
(二)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由于溃疡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复合性溃疡。《观察》表明,胃溃疡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中医辨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性,胃溃疡以舌红或暗红、黄苔厚苔多见,分别占70.6%与63.1%,说明胃溃疡的活动期以实证、热证居多;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正常淡红舌或淡舌,白苔薄苔多见,活动期以薄黄苔多见,尤其通过近两年的观察,认识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以本虚标实居多。本虚为脾气虚或脾阳虚,标实为气血瘀滞或湿浊困阻,蕴积化热。而二者的静止期即愈合期、瘢痕期多表现为脾气虚或脾阳不振。
1.胃溃疡
胃溃疡活动期不仅状似疮疡,而且不少病例伴有较重的浅表性胃炎。因此,此期的临床表现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很多相似处,但病情更为严重,且以疼痛为主,舌苔一般较浅表性胃炎更加厚腻,或舌质紫暗有瘀斑。治疗处于活动期的胃溃疡,需在和胃通降方的基础上加清化湿热与活血化瘀药物,甚至采用化浊通瘀法才能取效。通过临床观察体会到:胃溃疡比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愈稍难,而且溃疡距幽门越远越难以愈合,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针对溃疡,我们筛选数味具有敛疮作用的药物,每次加用二三味,对提高疗效有帮助。如海螵蛸、血竭、生蒲黄、三七、白及、大黄,另外,锡类散、养阴生肌散、云南白药、血伤宁等亦能敛疮生肌,散瘀止痛,可随汤药冲服。
胃溃疡的静止期常见脾虚湿阻之象,宜香砂六君子丸以健脾化湿。
【验案】
张某,男,63岁,无业。住院日期:1982年5月31日。患者性格孤傲,犯胃病10余年,反复便血10多次,近半年病情加重。胃肠钡剂造影诊为“胃小弯溃疡”,遂收入病房。症见胃脘疼痛,持续不歇,喜暖喜按,纳少不馨,食后脘痛加剧,大便略干,舌苔黄腻,脉弦而缓。入院胃镜检查,见胃角下方有1个2.0cm×2.0cm大小溃疡,中心凹陷,敷以白苔,边缘尚清楚,靠胃体侧黏膜有轻度糜烂,证属湿热中阻,气血瘀滞,拟理气和血,佐以清化湿热。处方:苏荷梗各10g,制香附10g,炒陈皮10g,连翘10g,半枝莲10g,黄连5g,吴茱萸 2g,海螵蛸10g,三七粉3g(冲),生蒲黄10g,酒大黄3g,焦三仙各10g,炒五灵脂10g。服药四周,疼痛渐轻,胃镜复查溃疡周围糜烂已净,唯溃疡未见明显缩小。欲动员患者手术,但患者愿回家服药,遂守原方稍作变动,又嘱服四周。再次胃镜复查时,竟发现溃疡完全愈合。1年后随访,疼痛未作,胃镜检查亦未见溃疡复发。
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此病远比胃溃疡发病率高,国内资料二者之比为2~6∶1。通过几年临床观察,我们体会到活动期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为本虚标实之证。病程长,胃脘饥时痛,进食缓解,舌淡而胖,脉沉细属虚,但夜间痛甚,舌有瘀斑,苔薄黄腻,胃镜下溃疡周围肿胀、糜烂、渗血、分泌物黏稠,属湿热。治疗宜补泻兼施,以自拟益气活血解毒法治之。基本方为:生黄芪、连翘、炒赤芍、生甘草、炒五灵脂、生蒲黄、三七粉、黄连、吴茱萸、海螵蛸。
加减法:参考浅表性胃炎及胃溃疡。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静止期即愈合期,瘢痕期以脾阳不振多见,宜黄芪建中汤调治。
【验案】
田某,男,27岁,工人。住院日期:1982年6月11日。患者以呕血、便血3天伴胃痛,经急诊入院,患者有胃病史六七年,平时胃脘疼痛,饭前为甚,进食则缓,反酸,从未系统诊治。3天前因食肉较多,下半夜胃中痛甚,呕吐食物,夹有鲜红及暗红血块,腹泻1次,为柏油样稀便,遂来我院急诊室留观。患者在留观室呕血、便血,收入病房诊治。当时患者胃脘痛甚,胀满不舒,口干口渴,稍恶心,头晕心慌,面唇发白,脉象弦细滑数,舌胖而淡,苔薄黄。入院急查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与降部交界处后壁有一个1.8cm×0.7cm大小溃疡,中心凹陷,有白苔覆盖,正中有新鲜渗血灶;胃角下有一陈旧性花瓣状溃疡。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证属胃病日久,脾气亏虚,运化失司,加之饮食不当,食滞气阻,蕴而化热,热迫血络而外溢,故急用白及粉、大黄粉化服以凉血活血止血。汤剂则标本兼顾,拟方如下:炙黄芪20g,炒赤芍 12g,全当归 10g,连翘 10g,生甘草 5g,炒五灵脂 10g,生蒲黄 10g,三七粉 3g(冲),海螵蛸15g,代赭石20g(先下),党参10g。药后疼痛缓解,大便一直未解,至第2日才便下3次,晨为柏油样,午则色变浅,晚已见淡黄色,便隐血转阴。以上方为基础,反酸,加左金丸;血虚,加阿胶、何首乌、胎盘糖衣片;恶心,加二陈等,调治两个月余,于8月19日复查胃镜,十二指肠溃疡已愈合,尚留有小片状浅表糜烂,血红蛋白亦上升至11.3g/dl,遂出院门诊调治。
另外,复合性溃疡因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生溃疡,临床表现可兼见胃溃疡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症状,治疗时需兼顾二者,方能取得效果。
(三)小结
1.运用观察的结论,将纤维胃镜象视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加以利用,进行辨证论治常见胃病具有积极的意义,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
2.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属胃气壅滞,郁久化热,治以和胃通降。
3.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演变而来,病程迁延,病由胃及脾、由实转虚。依病情将此病分为四型论治。
4.胃溃疡活动期与浅表性胃炎关系密切,但病情深重,宜在和胃通降基础上加强清化湿热及活血之力,甚至化浊逐瘀并施,方有获效。
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属本虚标实之证,用益气活血解毒方可获较好疗效,一般服药3~7天疼痛可止,住院患者4~8周溃疡即可愈合。
浅表性胃炎,尤其伴有糜烂、出血以及溃疡病的活动期,纤维胃镜象状似疮疡,使用连翘、蒲公英、半枝莲等清热解毒药,对提高疗效有一定作用。
在辨证论治指导下治疗消化性溃疡,加用敛疮药物对溃疡愈合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