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分析与临床应用简述

麻黄——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辛、微苦,温。入肺与膀胱经,善宣畅肺气,开泄腠理,通透毛窍,为发汗解表之第一要药,主用于风寒外束,腠理闭密之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当慎用。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

现代研究

麻黄所含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挥发油还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

桂枝——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

桂枝辛甘,温。能发散风寒。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可助卫实表,发汗解肌,故外感风寒表证,不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均可用之。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煎服,3~9g。

现代研究

本品水煎剂及主要成分桂皮醛能扩张外周血管,促进发汗、散热,故有降温、解热作用。

用药鉴别

麻黄与桂枝

均为发汗解表力强的药,常相须为用,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然麻黄发汗力峻,主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桂枝发汗力略缓,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

紫苏——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者尤宜选用

紫苏辛温芳香,功能发汗解表散寒。其药力较和缓,不及麻黄、桂枝峻烈,但较生姜力强,故为解表散寒的常用品,轻者可单用。

使用注意

紫苏有紫苏叶、紫苏梗之分,紫苏叶长于发散,故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宜用紫苏叶。煎服,5~9g。不宜久煎。

现代研究

紫苏叶煎剂及浸剂有缓和的解热作用;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

荆芥——风寒、风热感冒均可

荆芥辛,微温。其辛而不烈,微温不燥,药性和缓,而且气香轻扬,长于祛风,故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选用。

使用注意

表虚自汗者、阴虚头痛者忌用。因含挥发油,故不宜久煎。煎服,4.5~9g,或入丸散。发表宜生用。

现代研究

荆芥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解热、镇痛作用。

防风——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

防风辛甘,微温。辛能发散,甘缓不峻,微温不燥,且质地柔润,药性缓和,不仅长于祛风,而且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因此,诸风之证,无论风寒、风湿,还是风热表证均可配用。

使用注意

防风虽微温不燥、质地柔润,但终为偏温发散之品,故阴血亏虚者不宜用。煎服,4.5~9g。

现代研究

本品有解热、镇痛等作用。

用药鉴别

防风与荆芥

皆微温不燥,药性平和,长于发表散风,对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常相须为用。然防风祛风之力更强,并有胜湿之功,还可用于外感风湿之证;荆芥则发汗之力较强,风寒、风热表证均为常用之品。

羌活——尤善治外感风寒夹湿,头痛身痛较重者

羌活辛苦而温,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温能散寒,且气味雄烈,尤善升散,有较强的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故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较重者尤为适宜。

使用注意

此乃辛香温燥之品,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不宜过大,否则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煎服,3~9g。

现代研究

羌活有镇痛及解热作用。

用药鉴别

羌活与防风

均能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可用于外感风寒夹湿及风湿在表的病证。然羌活味苦性燥,气雄升散,一般单纯外感风寒证较少应用,多在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较重时选用;防风微温不燥,甘缓不峻,长于祛风,故为治疗外感表证的常用药,无论是风寒、风湿,还是风热表证均可配用。

生姜——主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及风寒感冒见痰多咳嗽者

生姜辛温,辛辣发散,温能祛寒,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之功,但力量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之轻证,可单用煎汤,或配红糖、葱白煎服。

使用注意

本品助火伤阴,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煎服,3~9g,或捣汁服。

细辛——宜于风寒感冒及阳虚外感

本品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之功。且其性芳香走窜,走肺经,能散在表之风寒;走肾经,可除在里之阴寒。故既可用于风寒感冒,又可用于阳虚外感。

使用注意

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g。不宜与藜芦同用。气虚汗多不宜服用。

现代研究

对细辛的用量过钱与否,中医界历来争议颇多,笔者认为根据实验研究,结合现代临床应用,细辛的用量若入复方或作为汤剂,则不必拘泥于1~3g。但若单用细辛研末,入散剂仍然为0.5~1g,不可过量。

用药鉴别

麻黄、桂枝与细辛

均为发散风寒的常用药,可用于风寒感冒证。然麻黄发汗力强,主治风寒感冒重证(无汗表实证);桂枝发汗作用较和缓,故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细辛发汗之力不及麻黄、桂枝,但散寒力强,且其性芳香走窜,能达表入里,故尤宜于阳虚外感。

白芷——用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

白芷辛温,辛散香通,温升向上,功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但其解表散寒祛风之力较为温和,而以止痛、通鼻窍为特长,为治阳明经头痛的要药。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病因火热者,不宜单独使用;血虚气虚者不宜久用。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用药鉴别

白芷与细辛

均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可用治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然白芷解表散寒祛风之力较为缓和,温燥上升力强,尤长于止头面诸痛,故外感风寒而表现鼻塞流涕、头痛,特别是阳明经头痛者,更宜选用。细辛虽发汗力缓,但散寒力强,且芳香走窜,能达表入里,故还可用于阳虚外感,即内外之寒均可用之。

白芷与藁本

均辛温,能发散风寒、风湿之邪而止痛。然白芷以除肺、胃经风寒为主,故外感风寒而表现为阳明经头额痛者宜选用;藁本以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见长,故善治太阳风寒,循经上犯之巅顶痛甚者(即风寒感冒、巅顶疼痛)。

苍耳子——善治风寒感冒之鼻塞头痛

苍耳子温和疏达,力缓不峻,功能发散风寒、通鼻窍、止痛。但其发汗解表力甚弱,多用于外感风寒之鼻塞流涕、头痛身痛者。可与辛夷、白芷、细辛等同用。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可过量服用。煎服,3~9g。或入丸散。

用药鉴别

苍耳子与辛夷

均能发散风寒、通鼻窍,在外感风寒见鼻塞头痛者为常用药,两者常相须为用。然苍耳子还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等功效;辛夷则功专发散风寒,通鼻窍。

香薷——善治暑月外感风寒夹湿证

香薷辛温芳香,外能发汗祛暑而解表,内能化湿祛浊而和中,尤善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而脾胃湿困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之阴暑证,有“夏月麻黄”之称。

使用注意

香薷辛温发汗力强,虽有解暑之功,但只用于阴暑证,若阳暑证(暑热证)当忌用。表虚有汗者忌用。煎服,3~9g。用于发表则量不宜过大。不宜久煎。

现代研究

香薷所含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

用药鉴别

麻黄与香薷

均为辛温之品,发汗解表力强,可用治风寒表证。然麻黄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多用于外感风寒无汗之表实证;香薷发汗力逊于麻黄,但能化湿解暑,故多用于夏天外感风寒、内伤湿浊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