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甲状腺解剖

一、系统解剖

1.甲状腺形态

甲状腺分左右两叶,两叶的下1/3处由峡部相连,呈H形分布。人类的甲状腺形似蝴蝶,犹如盾甲,故以此命名。

正常成年人甲状腺呈棕红色,长2.5~5.0cm,宽1.5~2.0cm,厚1.0~1.5cm,峡部厚≤0.4cm,总面积10~18cm2。新生儿甲状腺重约1.5g,成年人甲状腺重20~30g。女性较男性甲状腺稍大。甲状腺的大小和重量还可随着年龄和生理的变化而变化,青春期与妊娠期甲状腺可能出现生理性肿大,老年人甲状腺轻微缩小,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2.甲状腺位置

甲状腺位于颈前下方软组织内,紧贴喉和气管的前面和两侧,其中两侧叶贴附在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外侧面,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抵第6气管软骨处,甲状腺峡部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方(图1-1-1)。

图1-1-1 甲状腺模式图(前面观)

二、局部解剖

1.甲状腺被膜

甲状腺由内外两层被膜包裹。内层的固有被膜由结缔组织构成,称为甲状腺纤维囊(又称为甲状腺真被膜);外层的外科被膜由深筋膜的内脏筋膜脏层构成,称为甲状腺鞘(又称为甲状腺假被膜)。甲状腺依靠假被膜固定在气管和环状软骨上,左右两叶上极内侧有悬韧带将甲状腺悬吊在环状软骨上,因此在吞咽时随喉部运动上下移动,以此可与颈前其他包块鉴别。喉返神经行经甲状腺假被膜之外,因此甲状腺手术时在假被膜囊内进行,可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2.甲状腺毗邻组织

甲状腺毗邻组织较多,覆盖在甲状腺浅面的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肩胛舌骨肌。甲状腺的内侧面与后方有气管、食管、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外支、甲状旁腺。甲状腺上、下动脉之间和咽喉部、气管、食管的动脉分支之间,均具有广泛的吻合。当甲状腺肿大时,可压迫气管和食管,严重时导致气管软骨环软化,引起呼吸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肿瘤侵犯颈部交感神经节,可出现霍纳综合征。

3.甲状腺血管分布

甲状腺每侧有2条动脉和3条静脉,血供十分丰富(100~150mL/min),主要来自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上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第一支,沿喉侧下行,到达甲状腺上极时分成前、后分支,进入腺体的前面和背面。甲状腺下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呈弓形横过颈总动脉的后方,再分支进入甲状腺的背面。

甲状腺表面有丰富的静脉网,汇成上、中、下静脉干。上干伴行甲状腺上动脉,汇入颈内静脉;中干常单行,横过颈总动脉的前方,汇入颈内静脉;下干数量较多,在气管前汇入无名静脉。

4.甲状腺神经分布

甲状腺分布的神经有两种,分别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来源于颈部的交感神经节,在甲状腺上下动脉周围形成神经网,神经纤维随着血管进入腺体内;副交感神经来源于迷走神经,经喉上神经进入甲状腺。两种神经纤维反复分支,在甲状腺滤泡周围形成网状结构,通过调节血管舒张影响甲状腺的血流,从而影响甲状腺的生长和功能。

5.甲状腺周围淋巴结分布

甲状腺的淋巴汇合流入沿颈内静脉排列的颈深淋巴结内。气管前、甲状腺峡部上方的淋巴结和气管旁、喉返神经周围的淋巴结也收集来自甲状腺的淋巴。甲状腺恶性肿瘤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掌握甲状腺淋巴结分布对外科术中清扫淋巴结及术后分期有着重要作用。

6.甲状腺周围神经分布

甲状腺邻近的神经最主要是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喉返神经来自迷走神经,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上行至甲状腺叶的背面,交错于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之间,支配声带运动。喉上神经亦起自迷走神经,分内、外两支。内支为感觉支,经甲状舌骨膜进入喉内,分布在喉的黏膜上;外支为运动支,与甲状腺上动脉贴近,下行分布至环甲肌,使声带紧张。

甲状腺手术容易损伤两支神经: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喉返神经损伤可导致声带麻痹、喉内肌瘫痪、声带运动障碍,同时喉感觉麻痹,引起呛咳、呛食。喉上神经内支司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感觉,属感觉神经,损伤后患者喉黏膜感觉丧失,可发生误咽而引起呛咳;外支支配环甲肌和咽下缩肌,属运动神经,外支损伤后环甲肌麻痹,引起声带松弛、声调降低。

三、形态位置变异

甲状腺的形态可有变异,如峡部向上伸展形成锥体叶(约占70%)、峡部缺如(约占7%)。异位甲状腺是指由于先天性因素导致的甲状腺位置异常,如舌甲状腺残留、胸内迷走甲状腺及胸骨后甲状腺。异位甲状腺并不常见。

图1-1-2 甲状腺静态显像-异位甲状腺(舌甲状腺残留)

舌甲状腺残留系胚胎发育过程中甲状腺始基部分或全部残留于舌根部(图1-1-2)。舌甲状腺残留可与正常部位甲状腺共存或单独存在。胸内迷走甲状腺少见,可位于胸腔内各个部位,多数无症状。甲状腺叶深入胸骨柄后称为胸骨后甲状腺,相对较常见,当甲状腺肿大时可产生压迫症状。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甲状腺变异,需要与病变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