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一直以为,高明的医师应该是非常有创造力的,因为他的创造,会开启或者改变一种疾病的治疗方式。像发明外科麻醉、消毒、灭菌等方法的医师,乃至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等科学家,都属于这类有创造力的医学家。还有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当中创造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改变了某些手术的进程,像葛均波院士的逆向导丝技术,像吴孟超院士的肝脏手术等。
回归到自己,我属于什么类型?我属于能够比较熟练地诊断常见病、多发病,对患者比较关怀,同时又能够将深奥的医学知识进行科普的一类医者。在行医生涯中偶尔也有所创新,让我觉得自己还对得起身着的白大衣,对得起几十年的行医生涯。
有两次抢救让我铭记于心,一次是2003年对一位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患者的抢救,各种药都用足了,实在是没招了,就想着用新兴的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来解决问题,可是那会儿医院还没有设备,我就硬着头皮用血透机完成了治疗,成功抢救了一位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患者;另一次是抢救一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过了五十几次除颤,尝试了一种国内外鲜有人用的新疗法后,患者转危为安。
我不是一个特别有天赋、能够改变历史的人,但因为我喜欢聊天,所以我是一个能科普医学知识的人。当然,现在说自己能做科普的人应该非常多,可是早在1999年,那时候却非常少,我在1999年参与了《走向健康》的拍摄,整整一年,这是一部有关运动康复的医学专题片。从2000年开始,我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做了7年的医学节目直播,充当“把中文翻译成中文”的角色,就是把晦涩难懂的医学名词、术语,翻译成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我主持的节目是《健康热线》,是上海最早开播的一档医学科普节目,节目设置有主持人和两位嘉宾,并且还有3~4位医学编辑负责接电话、现场询问,当时火得一塌糊涂。我就这么坚持了数年,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点,那就是善打比方、通俗易懂,能够在短时间内让人理解繁琐难懂的医学知识。主持人生涯的后半段,我已经是一位副教授,那时候我就想,我是不是能够作为被访谈的对象出现在电视节目里,而不是作为主持人。你想,谁会找主持人看病呢?
2014年,我受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委托,录制了一档短视频节目,6~9分钟/集,节目名字叫《医知独秀》,寓意是医学知识独自脱口秀,从《医知独秀》到现在流行的短视频,我可能算得上是医学科普短视频的鼻祖呢。
喜马拉雅刚刚出现,我把《医知独秀》的音频放在喜马拉雅平台上,被一个出版社的编辑看上,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本科普书。书出版以后,我就在想这么多电视台的视频、音频以及出版的图书,我必须让它们有个归宿,所以创建了我的公众号“医声相伴崔松说”。3个月后,公众号里有一篇文章的阅读量突破了10万,那就是《心脏说明书》。于是围绕我从医二十余年对于医学、疾病以及患者的所思所感,我把公众号有关心脏健康的内容整理成书,所以这本书的书名叫作《心脏使用说明书》。一方面是向大家介绍有关心脏以及心脏病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从医路上的阶段性总结。从创作科普的角度上说,写科普文章刚开始就是想办法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后来慢慢地就想把医学知识融入故事里,再后来我意识到医学知识如果没有人文的关怀,将是非常枯燥的,我在写科普文章的进程当中,就是经历了这么三个阶段。
《心脏使用说明书》中有浅显易懂的心脏病基础知识,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以及发病机制、检查和治疗等内容,有前面提及的有创新意义的抢救,也有我从医二十余年的一些体会和面对生死的感悟。
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非常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的传承,包括我的授业恩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前主任蒋梅先教授,我的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立人教授,我的介入启蒙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等。当然,这本书的面世也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刘暠月、杨莹、陈茉芬、李欣、蒋巨峰、李超桐等,他们进行了前期的编辑整理,也希望这本书能给您带来知识的收获和阅读的愉悦。
20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