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以前温病温疫十大名著选介
2003年引发“非典”的冠状病毒,主要由呼吸道、消化道传入。患者感病后,主症为发热(或恶寒发热)、咳嗽(多为干咳、少痰),或兼有头痛、身痛,上气、喘憋等症,如高热、身灼热,又未能实施有效治疗,则可产生昏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症,危害人体生命健康。“非典”是西医学病名,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联系到我国传统医学则属于温病(温热病)、瘟疫(亦名温疫,属于疫病中以发热为主证,具有较强、急性传染的特性)范畴。本文主要介绍清代温病、温疫的十大名著,以供参考。
1.《温疫论》二卷补遗一卷
明·吴有性(又可)撰于崇祯十五年(1642)。这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突出温疫并以温疫作为书名的重要医著。吴氏指出:温疫并非感受风、寒、暑、湿等邪所致,其病源之本是由于感受戾气(一作“杂气”)、疫邪,“邪自口鼻而入”是温疫流行的主要原因。此书上卷载文50篇,阐发温疫病因、病机及证治,分析温疫与伤寒不同之理。下卷载文33篇,列述温疫多种兼证。“补遗”一卷,作者补入“正名”“《伤寒例》正误”等篇,对读者颇多启悟。对于疫邪侵犯人体的部位,该书认为主要是在“膜原”(属于人体的“半表半里”部位),邪伏于里,不易透达,并可产生表里分传的九种情况,应针对传变证、兼夹证和不同病情以确立治法。吴氏自创的达原饮、举斑汤等方均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中如达原饮(槟榔、厚朴、知母、黄芩、白芍、草果、甘草)主治瘟疫初起,先憎寒,后发热,其后但热不寒,昼夜发热,日晡(下午迄傍晚时分)益甚,兼有头痛、身疼等证。此方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退热等作用。吴氏治疫十分重视下法的应用,指出温疫有30余种可下之证,下法中尤重视用大黄“逐邪拔毒”。《温疫论》现存清初及康熙年间多种刻本、其他清刻本、日本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数十种刊本,新中国成立后有数种点校排印本。
2.《广温疫论》
又名《广温热论》《温疫明辨》,共四卷,附文一卷。清·戴天章(麟郊)撰,约成书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卷一论伤寒、温疫辨证不同之点,又以气、色、舌、神、脉五个方面作为二者辨别之大纲,次述温疫兼风、寒、暑、疟、痢五证及其他多种兼证、夹证的证治;卷二~三,辨析温疫表证,戴氏以汗、下、清、和、补五法为主。该书论温疫病病机及兼夹诸证较《温疫论》详备,治法内容亦较充实可取。现存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及其他近30种刊本。
3.《温热论》
清·叶桂(天士)口述,由门人记录整理成书,一卷。叶氏(1667—1746)是康、乾盛世临床医学大家,出身于世医家庭,长于内科杂病,尤精于温病诊治。《温热论》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存世有两种传本,其一见于门人华岫云所编《续选临证指南医案》,名《叶天士温热论》(后世简称为《温热论》),后王孟英将之编入《温热经纬》,名之为《外感温热篇》。其二见于唐笠三《吴医汇讲》(系医学论文的合订)卷一,名为《温证论治》;其后,章楠编撰《医门棒喝》时,将之收编于内,并加注释。两种传本,编次不一,但内容大致相同。
《温热论》作为温热病的代表性专著,有以下学术特色。一是指出温病的感染途径及传变规律。叶氏所说的温邪感受途径,与明·吴又可《温疫论》“邪自口鼻而入”的见解是一致的,并有所发挥。他认为伤寒与温病虽同属外感于邪,但伤寒之邪自皮毛而入,由外而内,由阳而阴;温病之邪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故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天士所述温热病感染途径与传变规律,成为外感温热病病因、病机的总纲,为后世医家所广泛遵循。二是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纲领(即将温病的病变过程次序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所谓“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温病到了后期,血分的温邪就十分炽盛,体现了疾病的危重性。《温热论》并对各个阶段的主证、兼证和变证予以细辨。三是重视诊法中的察舌、验齿以及在肌肤透发出的疹、㾦等情况的辨析。在温病治疗方面,叶氏重视清法,兼风者透风,兼湿者祛湿,不使风、湿之邪与热相搏。如温邪留连气分,在清温的基础上,重视助益胃津,促其战汗而解。他还提出“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这是温病施治中的宝贵经验。并指出:温邪初入营分,犹可透热转气;温邪侵入血分,则直须凉血、散血……凡此,对后世医家诊治温病有重要的学术临床指导价值。《温热论》刊本很多,以道光九年(1829)刻本为善。
4.《湿热条辨》
清·薛雪(生白)撰。薛氏(1681—1770)与叶天士为同时代的温病大家,尤致力于湿热类温病的深入研究。此书专论湿热病证的病机与辨证提纲,他分析湿热病证“乃太阴、阳明同病”,提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致病,明确了湿热的病变中心在脾胃,治疗须辨析湿与热的孰轻孰重,并细察人体正气的盛衰以决定立法遣方。后人治疗湿热温病多宗其法。薛氏并对湿热病证出现痞厥、湿热夹食、伤营动风、病后余邪证等的处治,以及提示医者须对湿热病证舌诊加以辨析,并与辨证相结合以决定治法等学术临床要点,阐发了薛氏独到的见解。《湿热条辨》刊于道光十一年(1831),现存初刻本、其他清刻本(王孟英《温热经纬》亦将薛氏此编选辑于内)及近现代多种刊本。
5.《伤寒温疫条辨》
简称《寒温条辨》,六卷,清·杨璿(栗山)撰,刊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杨氏鉴于伤寒、温疫易于混淆,遂采撷诸家学说予以详辨。卷一列述伤寒和温疫的脉证、病因和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卷二至三,详辨伤寒、温疫与温病多种证候的特点;卷四至五为“医方辨”,计列正方180首,附方34首;卷六“本草辨”,介绍伤寒、温疫常用药物188种。此书的基本内容摘取吴又可《温疫论》、陈尧道《伤寒辨证》等书内容予以补阐发挥,并创用治疗温疫名方升降散等方。升降散由僵蚕(酒炒)、蝉衣、姜黄(去皮)、生大黄组成,以蜜及黄酒送服。主治温疫及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所谓“升降”是针对温邪、疫邪的“升清降浊”,使之辟邪解毒。此方为后世医家所广泛应用。现存初刻本及其他多种刻本和排印本。
6.《松峰说疫》
清·刘奎(松峰)约撰于乾隆五十年(1785),六卷。刘氏精于温疫诸多病证的辨析和治法。卷一《述古》,作者博取前贤有关温疫论述,明其学术之渊源;卷二《论治》,先列总论12条,次举温疫统治八法等;卷三《杂疫》,集诸疫70余证,其治法列举放痧、刮痧、治疫痧方治诸法及用药宜忌;卷四《辨疑》,举述14条有关温疫之疑点加以剖析;卷五《诸方》,载方120余首;卷六《运气》,阐述气候变化与温疫发病的关系。此书上承《内经》运气学说,下宗吴又可《温疫论》等疫病名著,并将疫病统分为温疫、寒疫、杂疫。刘氏提出治疗疫病最宜通变,他首创了“温疫统治八法”,曾一度广为流传。现存初刻本及其他多种刻本。
7.《疫疹一得》
清·余霖(师愚)撰于乾隆晚期(撰年不详),二卷。余氏因其父患时疫被他医误治而死,遂究心疫病、疫疹的证治,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该书上卷论疫疹病源、诊治要点和常见证候之辨析;下卷列疫疹28方,并阐析方义,后附若干医案。余氏论疫及疫疹,参阅《瘟疫论》中有关辨证内容,治法上立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大法,擅用石膏治疗温疫、疫疹,所创用之清瘟败毒饮,石膏用量很大。他提出“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之论,其学术临床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此书现存乾隆五十九年(1794)抄本,道光八年(1828)刻本、其他清刻本,新中国成立后有影印本、排印本等。
8.《温病条辨》
清·吴瑭(鞠通)撰于嘉庆三年(1798),刊于嘉庆十七年(1812),全书六卷,卷首一卷。吴氏曾参与抄缮、检校《四库全书》,得览明·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其后致意于温病学术临床研究,尤为倾心的是叶天士《温热论》,遂阐发叶氏学说并参阅前贤有关温病论述,结合个人诊疗心得编成此书。该书仿《伤寒论》分条论述体例,先列病名,次述病证及治疗方剂。卷首“原病篇”,引述《内经》中有关温热病条文以阐述温热病理论之渊源。卷一至三,吴氏按上、中、下焦为纲,分论多种温病(包括风温、湿热、温疫、湿毒、秋燥、冬温、暑温等)证治,其论治与方剂的内容十分丰富。卷四《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卷五《解产难》、卷六《解儿难》分述妇产及儿科若干病证的治疗。对于温病辨证,吴氏按三焦分部,论述温病发展过程,总结归纳其病机变化,提出三焦辨证纲领。《温病条辨》中的三焦辨证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使温病辨证获得进一步充实、完善,成为后世医家温病辨证的主要依据。其于治法,吴氏提出“清络、清营、育阴”治温三法,经治的方剂颇多化裁于叶天士经验方,并创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为后世所广泛应用。此书版本多达70余个,最早为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
9.《温热经纬》
清·王士雄(孟英)撰刊于咸丰二年(1852),五卷。王氏出身于世医家庭,道光十年(1830)开始行医,对温病学术临床致意良深。此书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天士)、薛(生白)诸家之说为纬”,遂以“经纬”作为书名。卷一摘录《内经》有关温热病病源、证候、诊断、治疗等;卷二集注张仲景著作中有关温热病之论述,立辨证施治之法则;卷三载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外感篇》之余文,卷四收录陈伯、薛生白、余师愚诸家有关温病、湿热病和疫病的论述,博引华岫云、吴鞠通、章虚谷等名家论著原文予以阐释;卷五“方论”,选方113首。全书堪称是清代温病学说的总汇。但王氏又对前人“阳邪为热,阴邪为暑”“暑必兼湿”等学术持不同见解,所写按语能结合个人临床心得,富有启发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温病学的发展。现存初刻本、多种清刻本及近现代刊本共40余个。
10.《时病论》
清·雷丰(少逸)撰于光绪八年(1882),八卷,并于次年刊行问世。雷氏尝谓:“为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知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何时而变,决何时而解,随时斟酌。”雷氏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八句经文为纲,集四时六气所犯病证为目,首论病,次论治法,另附施治成方及临证医案,书末附论13篇。卷一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作者阐发伏气温病的学术心得;卷二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分述伤风、胃风、中风、风寒、风热、风湿、寒疫等病,强调“此七者,皆春令所伤之新邪”;卷三至八,阐论伏气温病、新感温病。全书论病共72种,拟订治疗诸法60余则,列述106方,选摘医案87例。所论四季病证,温病占较大比例。雷氏所拟治疗诊法,理法毕备,方治具有实效,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其后,陈莲舫有《加批时病论》,何筱廉有《增批时病论》,在雷氏学术基础上有所发挥。现存初刻本及多种刊本,新中国成立后有出版影印本、排印本等。
明末迄晚清近300年,我国医学专家先后编撰、刊行的温病、温疫专著有200余种,本文所选的10种名著,在学术、临床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今简介如上,供读者进一步学习、借鉴,并可作为医者防治“非典”的参考。
(刊载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