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名医名著再认识
从史学的角度,我国的隋朝总共不足38年(581年起,至618年止),堪称为时甚短。自隋文帝杨坚开始,国号先后用开皇(共20年)、仁寿(计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国号大业,共14年。公元618年即被李渊推翻而创建唐朝。
在隋朝短暂的历史中,当然也出现了若干名医、名著。学医者一般认为:在隋代医家中,巢元方(著《诸病源候总论》)、杨上善(撰《黄帝内经太素》)是最有代表性的医家。关于他们的事迹、医学贡献和著作以及对后世的重大影响,论评很多,兹不再予赘述。而实际上,另外有几位长寿的大医家,他们也基本上经历了隋代的全过程,举例而言,许胤宗,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当然也是隋朝的名医,曾任尚药奉御;又如甄权,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甄权与其弟甄立言(545—?)因母病而精究岐黄,是隋唐年间的医学宗师,兄弟二人合撰《古今录验方》(原书已佚,现有辑佚、整理本刊行),由于甄氏兄弟著述于唐,在唐代的医事多于隋代,故多被列入唐初医家。而实际上在隋开皇初,甄权曾任秘书省正学,当时他在社会上既是医家,又是养生学家;而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医学宗师孙思邈(581—682),他所撰著的传世名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均撰于唐代。但孙氏亦生活于隋代的全过程,隋炀帝时,孙思邈已经是业医的高手,实际上他是隋唐间名医。
除上述几位外,我们要了解隋代的医家,还可以从多种其他文献中获知有关信息,如在《隋书》记载的《四海类聚方》,是国家组织人员编撰的一套大型方书,共计2 600卷。惜乎未刊行而原稿即佚失,未能流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还记述了《辽东备急方》三卷;京里先生著《金匮录》二十三卷;殷元著《针经》一卷;并载有吴氏(名、字均不详)撰《山居方》三卷;徐氏(名、字亦不详)撰《效验方》三卷;《徐氏杂方》一卷;《家传秘方》二卷……
又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简称《古今医统》)引录《南史》说,隋文帝杨坚虽为君王,十分喜爱医术,撰有《如意方》十卷、《沐浴经》三卷;《古今医统》又说:“隋代广陵(今江苏扬州)医僧梅师善疗瘴疠、医杂症,悉说单方,其效甚速。人咸集,相传为《梅师》云。”《古今医统》还说隋炀帝时莫君锡是当时的太医。又据明·朱棣《普济方》引《产经》谓:隋·温真人有《温真人方》,主要施诊于妊娠妇女,说明是我国早期的产科名家。《通志·艺文略》(宋·郑樵主编)引述隋代名医宇文士及,称宇文氏“知医,精妇科,著有《妆台方》一卷”。
又据《华阴县志》记载,曾与杨广合谋篡夺隋太子位的杨素,撰著《食经》,说明他精于食疗、饮食卫生。
以上提到的隋代其他医人、医事、医著、医事只是知其梗概,而医著多已佚失不传,故这些医家的社会影响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是一般医者知之不多的主要原因。其中有些医家,实际上可称为是隋唐医家。
又从上述诸多医家的著述分析,其中方书著作占很大的比例,加上本文前述隋代已佚的大型方书——《四海类聚方》的编纂。由此可知,从隋代起已涌现多种方书编著,这对隋以后大量方书的编刊、问世,起到传承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刊载于2010年7月3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