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脑膜及脑的血液循环

一、脑膜

脑的外面包有3层被膜,从外向内依次是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具有保护和支持脑的作用。

1.硬脑膜

外层相当于颅骨内膜,紧贴于颅骨内表面并粘连,颅盖骨损伤出血易致其剥离而形成硬膜外血肿挤压脑组织,与颅底诸骨粘贴很紧,当颅底骨折时,易将其连同蛛网膜一起撕裂,产生脑脊液的鼻、眼或耳漏;内层光滑,在某些部位形成大脑镰、小脑幕、鞍隔和硬脑膜窦等结构。小脑幕的前内侧缘游离,环绕中脑周围,称小脑幕切迹,切迹的上方是颞叶内侧的海马钩及海马回,脑疝是此结构经小脑幕裂孔挤入颅后窝,压迫中脑和动眼神经,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及意识障碍。

2.蛛网膜

薄而透明,无血管及神经,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蛛网膜相续。它与软脑膜间的间隙为蛛网膜下腔,内有脑脊液。某些部位此腔扩大称为脑池,主要有小脑延髓池、桥池、环池、交叉池、终板池、脚间池和侧裂池等。

3.软脑膜

紧贴于脑表面,并伸入沟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及神经。在脑室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由此分泌脑脊液。

二、脑的血液循环

(一)动脉

脑的动脉分两个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和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图1-33)。以小脑幕或顶枕裂为界,两动脉系统在脚池内,相互连接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图1-33 脑底面的动脉

1.椎-基底动脉

供应脑的幕下部或脑的后2/5,即大脑半球的后1/3、间脑的后部1/3、脑干和小脑,其对脑组织的供血形式为深动脉集中在脑干的腹侧面正中(旁正中动脉)和外侧(短旋动脉),而长旋动脉则常从脑干外侧绕至背面,供应脑干背外侧。

(1)椎动脉:

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后,向上及后内侧走行,从第6颈椎高度入横突孔垂直上行,至第2颈椎转向外侧,在第1颈椎折向内侧,经枕骨大孔穿入硬脊膜和蛛网膜入颅腔。其颅内段有穿通支从延髓腹侧旁正中入实质,在桥延交接处合成基底动脉前主要发出脊髓前、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后者主要供应小脑后下面、小脑蚓部、小脑核和延髓后外侧部(包括脊髓丘脑束、三叉神经感觉核及其纤维束、前庭神经核、疑核及脊髓小脑束、小脑下脚等)。

(2)基底动脉:

两侧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后,基底动脉沿脑桥腹侧面正中沟上行,途中有许多小横行的旁正中动脉供应脑桥腹侧两旁的血供(旁正中动脉与主干垂直,受血流冲击较大而易出血),最后在脑桥与中脑交界处分成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为:①小脑下前动脉,供应小脑下面前部及蚓的下部。②迷路(内听)动脉,供应内耳、迷路。③脑桥动脉,供应脑桥基底部。④小脑上动脉,供应小脑上部、蚓的上部。⑤大脑后动脉,为基底动脉的终末支,发出皮质支,包括颞前后动脉、距状裂动脉和顶枕动脉,供应枕叶内侧面和颞叶底面。中央支自脚间窝穿入脑实质,分成后内侧群,其中丘脑穿动脉至丘脑内侧部及大脑脚内侧部;后外侧群,其中丘脑膝体动脉供应后部、后外侧部和膝状体;脉络膜后动脉,参与组成侧脑室、第三脑室脉络丛;四叠体动脉和中脑支。

2.颈内动脉

在甲状软骨上缘或第4颈椎高度起自颈总动脉,起始处的棱状膨大称颈动脉窦,在颈部沿后外侧上行至颅底,在颈部无任何分支。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通过破裂孔,沿蝶鞍后外方上升,穿硬脑膜进入海绵窦。紧靠窦的内侧壁呈水平弯向前穿过海绵窦向前至蝶骨的前床内侧,最后分为大脑前和中动脉终末支。供应脑的幕上部或脑的前3/5,即大脑半球的前2/3,间脑的前部2/3;临床上将颈内动脉的海绵窦内段和前床突上段合称虹吸部,呈“U”形或“V”形弯曲。在海绵窦内的此段颈内动脉与窦外侧壁上的动眼、滑车、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眼支、上颌支毗邻,如发生动脉瘤,可压迫这些脑神经,出现神经部分或全部麻痹症状;如动脉瘤破裂,动脉血直接入静脉内形成颈动脉海绵状瘘。

(1)眼动脉:

自颈内动脉虹吸部发出,穿视神经孔入眼眶,有眶上动脉、额动脉、鼻背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等分支。

(2)后交通动脉:

起自颈内动脉虹吸部后端,向后内方行走,连于大脑后动脉,主要供应下丘脑、视交叉及视束的前1/3,内囊后肢及下丘脑。因其起始段位于动眼神经上,该段的动脉瘤可压迫之而发生动眼神经麻痹。

(3)脉络丛前动脉:

沿视束下内方后行,入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丛。主要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脚下部(包括视听投射纤维)、大脑脚底中1/3、丘脑外侧核和苍白球等。如该支动脉发生阻塞,可致病变对侧偏身感觉减退,伴或不伴对侧同向偏盲和/或偏瘫。

(4)大脑前动脉(图1-34):

走在视神经上方,向前内进入大脑纵裂,借前交通动脉与对侧大脑前动脉相连,后沿胼胝体沟后行,其皮质支分布于部分额叶底面、顶枕沟前的内侧面和额、顶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脚、外囊。

(5)大脑中动脉(图1-34):

为颈内动脉干的延续,它向外入外侧沟,其皮质支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及岛叶;中央支垂直向上,分布于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脚的前上部等。大脑中动脉损伤会影响其供血范围内存在的躯体运动、感觉和语言中枢,而出现对侧偏瘫(包括面、舌肌及上下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也可发生同向偏盲。如病变在优势半球,还可同时有失语。

图1-34 大脑半球的动脉分布

A.内侧面;B.背外侧面

3.脑动脉的侧支循环

脑部血管有丰富的侧支循环,主要有脑底动脉环、皮质动脉间的吻合、深部动脉间的吻合、颈内、外动脉间的吻合、椎-基底动脉与颈外动脉间的吻合等。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在蝶鞍之上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而形成动脉环。这样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得以沟通。脑底动脉环是脑部的一个潜在侧支循环结构。正常情况下,动脉内血流各有其循环方向而不混杂。若构成此环的某条动脉阻塞,才会建立侧支循环,血液通过此环而重新分配,建立新的平衡。

(二)静脉

脑组织的静脉血流主要通过浅静脉接受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分为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和大脑下静脉;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基底核、髓质、间脑、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由一条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和两侧大脑基底静脉组成,经各级静脉窦汇集到颈内静脉。脑部静脉或静脉窦可以通过板障静脉与头皮导静脉吻合,从而形成与颈外静脉的侧支循环,因此,在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头皮静脉怒张。深、浅静脉间有丰富吻合,某些程度较轻的静脉阻塞,可通过吻合支得到调整和代偿。

(郭友华 汪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