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厚泽经方临证传心录(第2版)
- 赵宇宁 李永健主编
- 2049字
- 2025-03-15 10:02:19
上篇 经方课徒传心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东方文化的特征
首先这里并不是在探讨什么是科学,如此大的论题见仁见智,这里所讲的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学问,从大略上可分为“象、数、理、气(炁)”,是哲学、科学之综合体。相比之下与西方的科学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科学的尖端是什么?不得而知,但有人说过是两个核:原子核、细胞核。又有人说是三事,具体来讲就是:精神、物质、信息。科学认识事物在相对表浅的层面是比较确定的,但是在相对较深的层面则在有无之间,较不确定。
“象”者,形象义,如石有二类:火成、水成,由象可知。除形象义之外还有象征义、抽象义,均为哲学的高深境界。《周易·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尚书·周书·洪范九畴》云“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由此可知是义来之久远,当早于夏、周书中已有之。近多有人论及,曰古籍为秦汉时人所伪造。日人《医籍考》云:“秦汉时人何与也?如春季葶苈子多,则夏季雨水多;看槐之盛衰,知麦之好坏;湖广熟,天下足等,皆象学也。”古人本能也就是人之天性,在古代本能甚强,但近代日渐失落。此以格物之知日增故。今人之危机,在于微观、宏观之物质变化多有探索,知道的科学知识与日俱多,而人本身气化则不加探究,更不知为何物。《道德经》云:“人之生,动之死地。”科学每进一步,便向死亡前进一步。欲学古人者,当模拟古人。古人生活简单,言简,息少,心宁,远官。如《太平御览》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何有于我哉?”《道德经》云:“我无欲,而民自朴。” “数”者,数字之变,如今日之数学,亦甚复杂,但医学所用的简单。“理”者,物变之理,如生理、心理等。列宁云“心理是不成熟的意识”。宋明理学,论空之学也,今渐淘汰出医学。“气(炁)”者,道云“旡火”,旡,本义为呼吸,即能量,分先天真一之炁、后天呼吸之炁。气与数合,称“气数”,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当深通阴阳五行之学方知。知之者,可以预言矣,如《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人气数至,便见其异。”若能合此四学,可有新的学问出现。
象者,抽象也,象征也。“抽象”一词,非凭空想象,乃指从具体到原则的认识功夫。它不是贬义词,乃指概念之升华。例如:生长于树木之上那些绿色的片状物,统称“叶子”。大的概念,在语言上,吾人只要说“叶子”二字,对方就可在他的脑海中形成叶子的形象。若再于“叶子”之前加桃、李、松、柏等定语,对方就又会产生桃叶、李叶等概念。所以概念是从具体事物通过“抽象”功夫而来的认识。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升华”来做“判断”。例如农民种庄稼,只要种子一旦发芽出土,有经验的农人根据幼苗的茁壮与否,结合当年的气候和水土等,就可判断当年的收成。这种情况就是概念的再一次升华。这种升华是从幼苗的“象”而来,所以中医的“望诊”,便是以“形”到“象”的升华为其基础的。故望诊也是一种生命科学。
数者,数字或数学也。“二五之精”之类便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实质,都可用“数学形式”来加以陈述,解析几何学里的“经验方程”便是。再如人的寿限,是受人体细胞分裂次数的极限(50次)来制约的。但在中医看来,若有精深的中医药学的帮助,此说也是可以商榷的一个变数,而非绝对。
理者,道理也。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其内在之“理”所决定的。以上所云中医的“四理”便是。故学中医若不通四理,何以言医。我国宋代理学家所谓“格物穷理”之说,虽言之不透,但也不离“理”字。
气(炁)者,能也,事物变化之动力、动能也。养生或治病之道,无非是依据医学,以维护或增进人身之自然疗能而已。
以上是纵向的分法。若横向分类,亦有五术:山、医、命、相、卜。
佛学中有三量论,现量、比量、性量(圣言量)。性为本有性质,现为现前之数量,比为比例。又有三际论:过去、现在、未来。
任何现象均有物质基础。找出物质基础,是医学的任务,决不可空言无物。例如,粉墙忽然出画,俗称“鬼洗墙”,民间云主不吉利,其实为真菌。无论如何解释现象,能找到物质基础,才能得到知识。故一切鬼神附体等现象均应加以物质解释,如“白布障” “鬼打墙”等,虽幻犹真。又如做梦,梦至少有三种。一云复现,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二云藏象反映;三云信息,天地之间种种信息所感。
儒家文化中亦有卫生知识。如《论语·乡党》曰: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又云: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是一次大修养,专心方可。《左传》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但是儒家没有专门发展医学而是将医学融入文化之中了。
注:廖厚泽先生于中医学方面有着宽阔的视野,这本应当是中国传统医学必然具备的东西,只是现代科学的微观研究逐渐让这种源自人本性和本能的思想方法逐渐被忽略,渐次退居二线,甚至于被当代医学拒之门外。致使很多疾病能从微观上得到认识,却无法从宏观上找到彼此的联系。廖先生用这段朴素的语言,简单地告诉学生,中医学习本质上是发现各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重视天地人的各种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深刻哲理,本着格物致知之学,最终做到知行合一,方能诊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