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健康
-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写
- 1062字
- 2025-03-18 22:03:02
3.什么是科学健康观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人们通过疾病定义健康,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进入20世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三维健康观”,即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这一概念既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也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明确健康应当包含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维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被称为“科学健康观”。
(1)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身体健康是健康状态的基础。想要保持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顺应季节天气变化等。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同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关系等),情绪稳定,行为有目的性,不放纵,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能够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心态,辩证看待得失,有利于愉悦身心,减少疾病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也要学会控制不良情绪,尤其不要长时间被不良情绪困扰,不要对自己苛求,学会与自己和解。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主要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社会适应强调要学会自我调节,要学会主动接触、了解并适应社会环境。要学习、适应与各种人打交道,要学会包容。要认清自己在社会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克服各种困难,完成角色任务。
人们常把社会比作“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客观地承担着社会角色,但每个人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所处的环境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一个成年男性,在领导面前是下属,在下属面前是领导,在孩子面前是父亲,在父母面前是儿子,在妻子面前是丈夫,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定位要求,是否能够胜任这些角色转变,就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表现。
延伸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的10条健康标准,看看你符合几条
√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
√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 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 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 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