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医经典理论对皮肤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中医药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其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学的发展中,留下了众多的中医经典理论,不仅在众多内科,而且在皮肤科领域,这些中医经典理论仍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鉴于中医理论众多,现仅就部分中医经典理论以举证说明中医经典理论对皮肤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1.阴阳理论

阴阳理论是《黄帝内经》中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核心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医辨证之首。皮肤病以其独特的外在皮损临床表现,使得阴阳辨证在皮肤病的辨证中极具特色,如从皮损的颜色、质地、分布等可辨别阴阳。《外科证治全生集》提出“夫红痈乃阳实之症,气血热而毒滞;白疽乃阴虚之症,气血寒而毒凝。”在临床中,认为皮疹颜色鲜红者为阳,色晦黯者为阴;皮疹凸起坚实者为阳,凹陷柔软者为阴。当然,整体辨证很重要不能缺失,但局部皮疹的阴阳辨证亦是强有力的参考。

2.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有诸内者形诸外”出自《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源于《灵枢·外揣》记载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皮肤病外在表现与内在脏腑密切相关,外在皮损与内在脏腑的对应关系对皮肤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如肺主皮毛,可以用宣肺法治疗皮肤病;心主血,其华在面,可以运用泻心法治疗面部皮黄症状;肾藏精,其华在发,可以运用补肾法治疗脱发、少发等毛发疾病;脾主运化,其华在唇,对于唇部疾患,可以从脾论治。

3.温病学说理论

温病学说是以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为代表的医家提出的一套中医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对于皮肤病的诊疗亦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感染性皮肤病,如风疹、麻疹、单纯疱疹、猩红热、丹毒、川崎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某些物理性皮肤病如日光性皮炎、痱;过敏性皮肤疾病如药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多形红斑以及免疫性皮肤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红皮病、银屑病等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如基于温病学说理论,寻常性银屑病属于伏邪温病,病位在血分,邪伏血分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病机。风邪外袭、情志内动、外感湿邪、饮食失节等诱发因素,引动血分之伏邪,血热之邪发于肌肤而成红斑丘疹,病程迁延日久,热灼津液,耗阴伤血,可致阴虚血燥,肌肤失养,血燥生风而起层层白屑,更因气血瘀滞,致皮肤肥厚,皮疹大如地图斑片。治疗可以血分治疗为基础,注重卫气营血多层次治疗,使血分伏邪透发于外,恢复卫气营血功能。

4.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为“病机十九条”之一,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现代医家认为疼痛、痒、疮类疾病或症状的病因应该从心考虑,心主神志,痛痒是神志症状,所以其产生是因为心的功能发生障碍;心在五行属火,疮是火热盛的原因,所以疮应该从心火思考;痒、痛病机相通,都应该从心分析论治。心主神明,神明宜静,瘙痒性皮肤疾病、带状疱疹患者疼痛日久,情志多不调,或烦躁或抑郁,甚者夜不能眠,暗耗阴精,又加重疼痛,则可从心论治。如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主要由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引起的以局部皮肤剧烈瘙痒和苔藓样变为特点的皮肤病,目前病因不明,相当多部分患者因情绪激动、紧张焦虑、心情抑郁、反复局部刺激以及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而发病或加重,根据其瘙痒的特点,其治疗可以从心论治。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对于湿疹的治疗,在健脾除湿、清热利湿的同时,还要兼顾“心”这“五脏六腑之大主”,以清泻心火、调养心神、濡养血脉为方法,重视心理精神因素在该病发病、转归、治疗中的作用,以达到促进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5.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观点出自《素问·举痛论》。临床中,有部分皮肤病伴有疼痛症状,如带状疱疹、皮肌炎、血管炎、结节型红斑与肢端红痛症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根据疼痛的寒热虚实,使气血经络疏通,减缓疼痛症状。对于寒证疼痛,往往表现为局部青紫、疼痛,如雷诺症,可用温通活血之药物,而热证疼痛,一般具有红肿、发热与疼痛性皮损,如结节型红斑、变应性血管炎、局部化脓性感染的蜂窝织炎、皮肤深部脓疡等。对于虚证疼痛,如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可用补气养血法加用祛痰活血之药,而实证疼痛往往起病急骤,皮损红肿热痛明显,可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

6.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出自陆子贤《六因条辨》。阳明气分胃热炽盛,气分高热窜入血分,形成气血两燔,热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则成红斑,处方时可加用白虎汤;风热邪气侵犯太阴肺卫,卫分风热窜入营分,形成卫营同病,卫有邪阻,营有热逼,血液瘀于肌表细小脉络则成丘疹,处方时可加用银翘散。

7.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脾主运化,布散水精,若出现“湿、肿、满”这一类脾阳困遏、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的病证,其病位主要在脾,治疗上需要着重脾的治疗。在皮肤疾病中,湿疹常见渗液,荨麻疹可见风团伴痒,脂溢性皮炎皮疹具有油腻性特点,根据其皮疹表现,这一类疾病具有“湿、肿”病证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健脾利湿之品可增加疗效。

8.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现代医家多引申为“汗法”。汗法是在整体观指导下因势利导治则的具体体现,但汗法只是手段,透邪外出才是治疗目标。如对于寒冷性荨麻疹,风寒邪气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寒邪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可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汤以温阳解表,调和营卫,使皮肤腠理之寒邪外达。对于湿热郁积在体表肌肤的湿疹、皮肤瘙痒症类疾病,可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热利湿,解表散邪,祛除肌肤之湿热,亦是“汗法”的一种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