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细菌进化史来说,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是一个新进化的病原菌,分子钟推算仅有4 000~20 000年历史;但对人类文明史而言,鼠疫(plague)则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从人类有文字记载开始鼠疫即有记载。鼠疫是一种以动物为主要宿主的传染病,却在历史上反复对人类造成重大的生存威胁。鼠疫的历次世界大流行对人类造成了几百年数以亿计的死亡,同时也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推动人类社会进程滚滚向前。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进化的目的是保持该物种的存续。鼠疫耶尔森菌作为一种致病性微生物,其存在并不是以造成宿主种群内传染病流行、杀伤宿主为目的,而是以宿主为寄生体寻求本身生存延续,是病原体在随机进化过程中为了本身在自然界的存续而被筛选得到的结果。人类仅仅是鼠疫的偶然宿主,但与常见的生态问题一样,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对上述的动态平衡造成了干扰,小则造成了人间鼠疫散发或短期疫情暴发,大则造成了鼠疫世界大流行。鼠疫就在这种矛盾与平衡中传播、存在至今。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鼠疫耶尔森菌在自然界中持续稳定地保存、繁殖、传播,对自然环境的海拔、纬度、植被、坡度、降水、日照等,相对于其他常见致病微生物都有更严格的需求,同时对宿主动物和媒介昆虫的物种、种群规模等也有稳定的相互适应性和限定性,在自然界中形成了动态的平衡。这种对自然生态环境、动物、昆虫的限定性,使得鼠疫成为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适宜的生态地理环境中,跳蚤叮咬了染疫宿主动物后,再叮咬其他宿主动物,从而完成鼠疫在动物间的传播和流行。鼠疫耶尔森菌对生态地理环境条件的适宜性、宿主动物种类、媒介昆虫种类等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三个方面均衡存在、缺一不可,缺乏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无法实现持续的传播,这就是鼠疫的自然疫源性。如:在鼠疫第三次世界大流行中,鼠疫随着航运到达了南部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各地,并在当地都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动物间和人间的流行,美国西半部、马达加斯加等南部非洲各国、秘鲁和巴西等南美洲国家也具有鼠疫耶尔森菌适宜的生存环境、宿主动物和媒介昆虫种群,在当地都形成了稳定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一直流行至今;而澳大利亚、加拿大、加勒比海各国,当地缺乏上述一种或几种条件,在当地并没有形成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也因此并不能在当地稳定地保存下,鼠疫在当地仅仅流行了几年或十几年后就销声匿迹了。但人类偶然感染鼠疫后,发生肺鼠疫,成为一个通过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此时鼠疫不再受自然疫源性所限制,可在人与人之间迅速传播,甚至形成了历史上肆虐人类社会数百年的三次世界大流行。

当前,虽然第三次鼠疫世界大流行已经过去几十年,但鼠疫并没有在人类社会消失,仍被列在“可能构成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和“可能成为生物战争或生物恐怖战剂的病原体”清单中。对于这样一个以动物为主要宿主的传染病,控制其在人间的流行,不能简单靠堵,而是要通过生态研究,找寻到人在自然生境中均衡恰当的位置。本书介绍了我国不同省份、不同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生态学特点和在生态学大框架下鼠疫研究的进展。我们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研究鼠疫的生态学,并不仅仅作为一个基础研究,去探究这样一个古老传染病的自然流行特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是站在同一健康“One Health”的视角,通过掌握鼠疫菌、动物、媒介昆虫、自然生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去探寻一条既有效控制人间鼠疫同时也尊重顺应自然生态之路。

编者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