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宿主为啮齿动物,主要传播媒介为蚤类。鼠疫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和病死率高等特点,在我国被列为甲类一号法定报告传染病。从宏观地理学到微观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其生态和生物学特性表明,鼠疫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必须包括四大要素:①具备形成动物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地理景观的环境条件;②具备能保存鼠疫耶尔森菌的主要宿主;③具备能保持传播鼠疫耶尔森菌的主要传播媒介;④具备能形成鼠疫生物群落的主要基因型鼠疫耶尔森菌。四者不分主次,缺一不可。通过应用生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基础理论将四大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于广泛解释要素间相互制约和依从的关系。

鼠疫的生态学是一门相对较为年轻的分支学科,但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应用广泛,它是传统生态学研究向宏观与空间方向发展的自然延伸,自然景观的异质性及其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是鼠疫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多年来基于生态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动物鼠疫的发生与当地鼠类的密度和蚤类染蚤指数、鼠疫菌基因分型多样性、植被变化、海拔、相对湿度、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关,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景观类型和主要宿主等指标决定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类型。这一发现为鼠疫防控机构在各类型鼠疫疫源地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控原则,有效地降低鼠疫流行的风险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生态学、生物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飞速崛起,将会为鼠疫流行与静息转换机制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和促进。特别是生态学与遗传进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促使我们从多层面充分地认识鼠疫,进一步揭示鼠疫周期性流行的转换机制,全面提升我国鼠疫预测预警的能力。为更好了解我国鼠疫生态学发展历程,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鼠疫生态学的发展与鼠疫的关系以及其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促进我国鼠疫生态学更进一步发展和为我国鼠疫防控事业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