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的理论青年想什么
- 陈宝剑主编
- 5877字
- 2025-03-28 18:19:47
精准扶贫,青年先行——脱贫攻坚中的青年责任
邬浩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但中国仍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中,矢志不渝、接力奋斗的脱贫攻坚工作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描摹了中国发展的鲜明底色,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北京大学扎根中国大地,未名湖水连黄河月,燕园之外是广阔的山河人间,北大青年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北大青年应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天下为任——脱贫攻坚事业中的青年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今中国的时代需要,就是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中寻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超越路径。贫困问题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长久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做出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调研时提出要精准扶贫。由此,精准扶贫成为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主要途径。
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当代青年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之中。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时代,青年拥有时代提供的机遇作为支点,只要锚定了目标,就不会畏惧未知,用不断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坚守着一份执着、谦逊前行。青年的参与为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新的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认的时期,正处在人生的“小麦的灌浆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第一粒扣子”必须扣好。
在当前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一部分年轻人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奋斗成果,却没有看到变革中的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没有感知到基层贫困群众生活的艰辛。一部分年轻人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争相涌向挣钱多、福利好的岗位,以至于出现基层岗位或者“苦活累活”无人问津的现象。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果广大青年都不愿意迎接挑战、不愿意埋头苦干、不愿意担当使命,我们的国家又将何去何从呢?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刘继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在支教期间,他主动放弃在乌鲁木齐高校支教的机会,选择去南疆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支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巴克墩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环境极其落后,当地村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仿佛还停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摸清楚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刘继所在的支教团队配合当地村委会干部,挨家走访了村子里的每一户人家,给每一个孩子建立起完整的档案。他们向村委会的干部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和农忙时间,因地制宜,调整上课时间,尽量和村民的生活习惯步调一致。另外,他还组织编写教学手册,将所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书面化。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瘦了二十斤,可是正如他自己说的:“身体的损失可以补养,担当先驱的机会则一去不回。”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对于贫困地区的青年工作,尤其要像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引导广大青年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同人民一起梦想,在脱贫攻坚的硬仗中提高本领、锤炼意志作风,走在时代前列。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这是中学毕业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思考自身命运轨迹的慷慨陈词。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
脱贫攻坚事业是一盘大棋,需要立足整体视角,需要社会大众的参与。作为当代青年、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抓住时代浪潮中的机遇和挑战,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前进和变革。
智慧先行——为精准扶贫贡献青年智慧
2017年2月2日,来自北京大学的返乡实践团带着介绍信走进了光山县十里镇吴明村驻村工作队办事处,他们略显青涩的面庞上涌动着兴奋的神情,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为期一周的调研过程中,他们进入吴明村贫困户家中进行实地访谈,走进“多彩田园”的大棚里摘草莓,参加光山县糍粑节,还跑到邻县进行考察。一周后,五名同学拿出了一份题为“国家贫困县精准扶贫特色分析——以河南省光山县为例”的实践报告,他们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的专业知识,立足青年视角,对农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方面的扶贫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
河南省光山县是一个拥有106个贫困村、79573个贫困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在调研实践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令实践团成员们唏嘘不已,他们一面感慨扶贫工作责任制的细致,另一方面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在入户访问的时候,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一个定点帮扶人,帮扶人需要每周至少一次来到帮扶对象家中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交通不便,帮扶人每周来一次开车都需要四五个小时。于是他们提出,能否改变这种重视形式的帮扶制度为项目制,立足于帮扶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有问题需要解决就来,没必要周周都到贫困户家中。同时,变革帮扶方式,电话沟通、宣传材料发放、政策讲解也应该纳入考核体系中。变革后的帮扶体系既大大减轻了帮扶人的负担,也做到了从问题出发,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实地调研中,这群年轻人的专业知识和青年视角让他们总有新发现、新想法,为驻村工作队和脱贫办的干部们提供了许多新点子。由于知识积累不足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他们的建议也有不足之处,但是他们希望能够提供青年视角和想法,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对于这些参与实践的同学来说,在北大最想学到的不是发家致富的本领,而是发展自我、服务社会的智慧,个人物质生活的富足、别人眼里的“成功”并非他们的追求,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心之所系。北京大学李猛教授曾说:“要把自己读的书和国家的处境联系在一起。”无数北大学子在燕园学习浸染,提升蜕变,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默默将母校的光辉发扬光大。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而只有学习真学问,才能把这块基石打深、打牢。只有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意义、能够帮助我国建设一流国家的学问才叫真学问。
教育扶贫——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如何确保彻底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从根源入手,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落实“弱有所扶”政策。扶贫要先扶志,扶贫要先扶智。如果只是简单的、片面的、低水平的输血式扶贫,极易导致贫困人口的“返贫”。教育扶贫就是营造起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环境,首先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等、靠、要”观念,引导贫困农民家庭积极主动寻求方法,改变自身贫困现状,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实现脱贫不返贫。
在教育扶贫方面,北大青年有自身的优势资源。一方面,北大的求学经历本身就是一张最好的名片。在大部分贫困地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扶智、扶志任重道远,观念落后、知识和技能不足导致贫困,既是贫困的表现也是贫困的重要原因。“重男轻女”的心理导致贫困家庭在女孩身上的教育投资远低于男孩,传统的婚恋观导致“有车有房”“彩礼钱”成为结婚的标配,在社会的评价体系里面,打工赚钱的实用性远高于读书养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学生需要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做“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言人,带动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是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贫困家庭中只要能够有一个孩子通过上大学走出去,就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就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进而辐射到一个家族和村落。扶贫先扶教育,对于贫困户来说,知识和文化是希望,孩子是希望,有了良好教育,有了知识文化,发展就有了希望。而贫困县的教育有了质量,扶贫就有了更大的希望。
另一方面,北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受教育经历和知识储备,对现有的义务教育制度和学校培养模式提出合理的建议,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例如,在贫困地区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计划和方案,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支持。另外,班主任应该及时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多和同学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完善优化教育体制,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为青年成长提供机制保障。
此外,在贫困地区学校条件有限、教育力量薄弱的条件下,如何提升师资力量,成为教育扶贫过程中的难题。而2018年来,高校在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从培养师资队伍入手,实现从“根”上扶贫。北京大学已先后派遣四批共计十一名学生前往弥渡县支教,支教学生扎根学校,与当地师生同吃同住,从授课到生活,言传身教,树立学风,为当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还有各院系和社团的支教团、支教队,每到假期就前往祖国的大江南北,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与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教育作为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相对于经济扶贫和项目扶贫等“造血式”扶贫,教育扶贫作为“输血式”扶贫的主要方式,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短板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水桶有多大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贫困地区的教育就是脱贫攻坚中的最短板,北大青年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量,迎难而上,帮助克服最短板。
身体力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
1978年,北大校友胡福明主笔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上下掀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机遇产生新矛盾,新要求催生新发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分享他在长期工作中最深切的体会,即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他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北大人从来不只有理想,更有实干精神,我们不仅仅“心系城镇乡野”,更“走向海角天涯”“指点三山五岳”,还有一些北大学生选择成为大学生村干部、支教毕业生,奋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北大青年要把个人奋斗融入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用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过程中,依然需要一代代青年艰苦奋斗再创业。北大青年要想干事、能吃苦、肯奋斗,用踏实的业绩来证明自己、成就自己,以青春和奋斗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出力献策,无愧于母校,无愧于祖国和人民。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陈俊,硕士毕业后,他选择到重庆做一名选调生,惜别读书数载的燕园,告别繁华的北京城和高薪工作,回到了那个他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从南川区一名街道干部到长坪村第一书记再到区团委副书记,陈俊带着北大人的坚持和韧劲,一干就是八年,并先后荣获“重庆青年五四奖章”、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好人”、重庆市“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当时通过新闻媒体看到这则消息的陈俊便主动向区委区政府请缨,到河图镇长坪村做了扶贫“第一书记”。基层工作是一门大学问。陈俊刚到村里的时候,村干部和群众都议论纷纷,觉得他是“年轻干部,下来走走过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为了打开工作局面,打消干部、群众的疑虑,他坚持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一方面,他坚持走家串户,每天跟老百姓面对面打交道、拉家常,了解村里的情况;另一方面,他积极向各级各部门争取资金,解决了村里切实的民生问题。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资金政策的优惠使他很快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并融入群众之中。这种经历不仅带给陈俊满足感,而且在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的过程中,体现了北大人的价值和对自己初心的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学术、知识不能只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了他人生中充实忙碌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扎根基层、依靠群众,在艰苦的实践奋斗中,深刻理解了广大群众的所想所需,积极为乡亲们造福祉,坚定了终生为民谋福利的初心。我们当代青年,应该踏实自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种艰苦朴素、积极奋进的实践情怀,把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同人民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共建新时代、把握新机遇,在各自的实践领域中,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大学是“国之重器”。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像北大这样,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北大青年更应有肩负天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新时代是伟大的时代,也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北大青年要为脱贫攻坚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