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

一、理论意义

本书在环境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的框架下,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完善政府环境规制的研究体系。

(一)研究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以及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性

在政府环境规制的作用下,即对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约束,经济主体不得不考虑使用环境所付出的成本,除了模拟经济主体对环境规制政策影响下的成本收益分析等多种情形,在经济主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基本假设下,还应充分考虑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性。本书将基于外部边际成本的视角考虑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基于外部边际收益的视角考虑环境规制或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在企业生产函数中加入环境污染导致的效率损失项,在居民效用函数中加入环境质量因素,分析政府规制作用下的污染水平变动和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增长效应与福利效应,在包含外部性的理论体系中进行经济主体的优化决策和规制政策的作用分析。

(二)在理论模型中嵌入产业结构特征与环境规制政策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和一般均衡模型中,往往仅设置一个企业部门从事生产活动,或者根据研究需要设置零散的最终产品生产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能源生产部门等。实际上,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等理论,将投入产出表与一般均衡理论有机结合,构建嵌入产业结构特征、包含多种环境规制政策的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于环境规制政策效应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基于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展开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合理评价环境规制政策所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与前向后向关联特征分析,经济中各产业占比变动以及污染物排放特征变化等。因此,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修正新古典理论模型,可以检验与发展环境经济学中的一系列理论假说。

(三)在鞍点路径上探索中国环境政策效应的分析框架

在构建理论模型之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一般是求解模型的稳态,然后调整环境规制政策变量并求解新的稳态,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然而,经济学中的稳态指的是经济增长率为零或者恒定不变的状态,基于稳态的经济分析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污染环境的累积影响,不符合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情形。因此,应对鞍点路径上的经济增长阶段、稳态经济阶段进行区分,重点关注鞍点路径上环境规制政策对经济和环境的短期、长期影响。另外,基于理论模型求解鞍点路径时,计算出从初始状态到稳态的过程中鞍点路径上每一点的均衡解,进而可以尝试对比分析在不同阶段或各个时期环境规制政策对社会福利、经济增长、资本累积、污染水平的影响效应,构建环境规制政策效应研究的新框架。

二、实际意义

本书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在环境规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事实与环境规制的实践进行政策模拟、对比与评价,找出切实可行的“利当前”并“惠长远”的环境政策。

(一)探索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的路径

基于环境政策模拟的研究方法,在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下,以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增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等为目标,本书拟对环境规制政策双重红利产生的条件、原因、机制和路径进行分析。例如,如何通过加大环境研发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升、推动需求结构变化、引致经济结构优化,以创造收益从而抵消环境规制政策的成本等。此外,在中国21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目标下,控制碳排放驱动因子,分类模拟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效应,优化碳排放责任系数等,进行不同规制政策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对比,分析环境规制政策对于污染型企业内在污染治理动机的激励效应,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与社会福利增进的同时,为走出一条更早达到更低碳峰值、更快实现更优生态环境的发展路径进行积极探索。

在环境规制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力度、时点等多方面因素。在环境政策实施力度方面,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是否会产生经济大幅下滑的问题?宽松的规制政策对污染物排放的遏制是否不足?在政策实施时点方面,规制政策实施过晚会不会导致污染物过度累积和减排成本升高?政策实施过早会不会压制资本累积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本书拟回答上述问题。此外,单一的环境治理政策往往难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在我国环境公共治理框架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背景下,本书还将研究政府如何对多种环境规制政策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更好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环境治理效果。

(二)推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治理模式的结合

多主体的环境治理模式,即包含公众、环境保护社会组织、企业、政府四类主体在内的治理模式,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新趋势。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环境治理时,受到信息、知识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对企业排污的处罚与环境治理成本不一致的现象;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是“自下而上”监督政府实施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式,但是没有明确参与的途径、方式,缺乏相应的执行机制。通过环境规制政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以明确各主体在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环境规制体系,形成各主体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其中,本书将重点研究如何优化政府环境规制的政策组合,充分激发污染型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的内在动机,实现多主体协同的环境治理。

(三)助力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运行与完善

作为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调节方式,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运行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本书将主要从行业中间投入结构、能源和资本要素流动等角度,关注碳减排影响下经济整体及各行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变化等方面,分析碳减排政策的传导路径与传导效果。除了发电行业,由于全国统一碳市场第一阶段将陆续涵盖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重点行业而非全部行业,分析重点行业碳减排是否会导致行业间“碳泄漏”的问题,即对重点行业进行碳减排约束是否会引致非减排约束行业的碳排放增长,都将有助于全国统一碳市场的顺利运行和不断完善。此外,对于碳排放中的责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能够发扬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进行碳减排的主动性;对于碳排放成因的路径进行识别,有助于政府更精准地制定碳减排政策和目标,实现有效的碳减排。

三、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综合采用四种方法。

(一)数理经济模型

本书构建了多部门或多行业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国能源—环境一般均衡模型、统一碳市场一般均衡模型等多种数理模型,在每个模型中均设置了环境污染模块并加入了环境规制政策,采用了包括射击(Shooting)方法在内的多种方法求解模型,完善了环境规制政策的理论研究框架。

(二)情景模拟方法

为了进行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环境规制政策效应的研究,在环境规制政策的模拟中,本书将环境保护税政策、污染治理补贴等组合为多种情景,分别进行模拟研究与对比分析。

(三)经济计量模型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存在双向影响关系,采用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建模会产生内生性等问题,本书基于多变量、多方程的视角,建立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ime-Varying Parameter Vector Auto-Regression,tVP-VAR)模型、面板联立方程模型来较好地描述经济与环境的内在关联,构建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来充分体现经济发展阶段变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采用广义矩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以及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得到相对稳健的实证结果和相对可靠的研究结论。

(四)投入产出分析

中国投入产出表包含了大量有关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信息,体现了产业间的关联特征、能源产品的分配流向,是研究环境规制政策效应,特别是高污染和高耗能行业的环境规制对经济的作用的重要工具。在投入产出数据的基础上,本书进行了理论模型的参数校准、环境政策的冲击分析等。

四、研究框架

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12所示。本书共分环境污染成因分析、环境政策效应评价、政策改革与优化三个模块,按照“原因→问题→方法→改进”的逻辑顺序依次推进。在国内外文献和环境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各种前沿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环境政策作用下的宏观经济运行特征与微观主体优化决策机制,对我国现行的环境规制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对环境政策改革领域的热点进行深入、科学的分析。

图1-12 本书的研究框架

根据研究框架,本书各模块、各部分研究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13所示。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碳排放之间关系的新思考是本书的第一模块,也是环境政策效应研究和政策改革与优化的出发点。第一模块详细阐述了经济增长模式对于环境污染及碳排放影响的冲击效应(第二章)、转换特征(第三章)、溢出效应(第四章)和网络效应(第五章),这些论述不但能够实现对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准确认识,而且为提高环境规制政策和碳减排方案制定、实施及研究的针对性打下了基础。

图1-13 本书各模块之间的关系

第二模块对环境政策经济效应的科学评价既是环境规制理论的实际检验,也是政策优化改革的现实依据,因此第二模块是连接第一模块与第三模块的桥梁。具体而言,以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增进、环境质量提升和碳强度下降等为目标,从多个维度对于不同强度的环境保护约束(第六章)、不同类型的碳减排政策(第七章)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科学评价,从我国行业关联的视角(第八章)、区域间关联的视角(第九章)对我国碳减排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不同区域间减排效应的差异等进行验证和对比,进而对环境规制政策与碳减排方案的优势与不足形成更为清晰的判断和更为深刻的认识。

环境政策的改革与优化是最终目标,因此第三模块政策优化研究是本书的归宿,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都是为第三模块服务的。在第三模块环境政策优化的国内视角中,既需要对环境保护税改革的效应进行模拟(第十章),也需要对如何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与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进行论证(第十一章),以及对统一碳市场等改革方案进行模拟(第十二章)。此外,由于碳排放是一个国际问题,本书还将就如何优化碳排放量测算的共同责任(第十三章)等问题进行分析,构建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助力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