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与研究
- 王佑华 范菊雨
- 2577字
- 2025-03-28 15:19:53
伴生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双”字词组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从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到2018年第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1986年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到2014年第七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从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议事决策,再到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优先发展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的思想一脉相承。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个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充分彰显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的高度重视。
新时代以来,在以学科或专业为载体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区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仅从教育领域丰富的“双”字词组即可见一斑。
1.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启“双”字系列工程建设
新时代以来,为不断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国家陆续启动了以“双”字词组命名的系列“展翅行动”,全面覆盖了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具体如下。
2015年,针对重点高校,国家开启重点大学“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95所,合计进入“双一流”高校共137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465个。
2018年,针对所有中职学校,四川省开启“双示范”建设[中职示范学校50个和中职示范(特色)专业100个]。
2019年,针对所有本科院校,聚焦特色专业建设,国家开启“双万”建设(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1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2019年,针对所有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开启“双高”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2019年,针对所有技工院校,湖北省开启“双品牌”建设(全国知名的品牌技工院校10所和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50个)。
从教育部推出的“双一流建设”“双高计划”“双万计划”,到湖北省推出的“双品牌”、四川省推出的“双示范”建设,可谓好戏连台,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双”字工程建设与改革行动对促进学历教育和培训质量的不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伴生丰富的“双”字系列词组
职业教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体系中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对象,已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位置更加突出。我国职业教育坚持普适性建设和拔尖性建设并举模式,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双主体”“双服务”“双驱动”“双育人”“双思维”“双赢”等词组诠释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双行动”“双高”“双示范”“双品牌”等词组充分彰显国家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意志;“双证书”(现升级为“1+X”证书)、“双标准”“双体系”“双文化”“双基地”“双导师”“双师型”“双师双能型”“双能力”等词组充分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内涵;“双精准”“双学分”“双身份”“双课堂”“双选择”“双考核”“双奖励”“双结合”“双进入”“双渗透”“双导入”“双互动”“双专业带头人”“双工作室制”“双职责”“双院长”等充分展示了职业院校致力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探索场景。
上述内涵各异的词组中,有些词组是“国际造”,有些词组是“中国造”,有些词组是“地方造”,有些词组是“院校造”,有些词组是“学者造”,这些词组的出现,见证了我国职教如火如荼的改革实践。
3.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不断发展刷新“双”字词组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世界职教领域的“中国造”职业教育名词,没有统一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以“双师型”教师内涵发展为例,解析其内涵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而发展。
1995年,基于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而且技术技能型教师十分短缺这一背景,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教改〔1995〕15号)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1999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描述;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提出“双师素质”并进行了描述;2006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双师结构”并作了描述;2015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首次提出“双师双能型”教师(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从事和指导专业实践);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界定,即“双教学能力”(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在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概括来说,先后经历了体现双师素质的“标签式”双师,体现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式”双师,体现双师能力的“能力式”双师,体现双师素质和能力的“混合式”双师。纵观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双师型教师”概念内涵也在不断“演绎”。从组成来看,有专任教师个体双师型,兼职教师个体双师型,专职、兼职教师结合构成双师型,单一执教能力和单一实践能力的专任教师构成双师型。从内容来看,将理论功底、理论教学功底与实践功底、实践教学功底交叉组合进行演绎,即既具有理论功底又具有实践功底,既具有理论教学功底又具有实践功底,既具有理论功底又具有实践教学功底,既具有理论教学功底又具有实践教学功底,还可以演绎为既是教学生做事的老师更是教学生做人的双师。
职业教育以专业为载体,以“三维”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练技能、学知识、提素质,形成职业素养,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此,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职业素质养成的教育,这恐怕是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逻辑起点,也是落脚点,更是一种情怀。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能最大限度落实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必须能驾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驾马车”,做到并驾齐驱,将碎片化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为一体,形成“有机营养餐”,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强力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强化教育的本源,将“双师双能型”升级为“双师三能型”教师,或许更有利于职业院校把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打造德才兼备、素质过硬、技术精良的教师队伍,强化教师教学生“做事”和“做人”并举,育德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