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认知形态学的汉语类词缀构词研究
- 张未然
- 1585字
- 2025-03-28 19:18:42
序二
20世纪80年代之前,形态学(构词法和屈折变位)在语言学科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而随着生成语法的管约论的出现,它就变成了句法的一个分支。 90年代出现的分布形态学( Halle & Marantz,1993)以及最简方案(Chomsky,1995)使传统意义的形态学变得更加模糊,甚至不复存在了。直至二十一世纪,多种新的研究方法及理论( Jackendoff,2002;Booij,2005a;Goldberg,2006)让形态学重新得到重视,其作为语言学的组合体的地位得到了承认。欧美的一些语言学家于2008年还专门为此在法国巴黎召开了题为“词汇形态学:语法中的一个独立领域”的国际研讨会。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对现代汉语的词汇形态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也层出不穷,从主要是在汉语语法的大框架内进行的讨论(吕叔湘,1963;Chao,1968/2011;朱德熙,1982等),到对汉语词汇形态学作为独立语法体系进行的研究(董秀芳,2004),虽然为数并不多,但在汉语语言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总的来说,对于汉语词汇形态学的研究一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或难点:是否有独立于句法进行分析的可能性? 分析是否具有操作性? 是否能解释能产性? 第一个问题涉及理论,后面两个问题则关乎方法。张未然的这本专著(《基于认知形态学的汉语类词缀构词研究》)正是把这些问题又提了出来,并对它们做了梳理和解析,可谓“知难而进”。她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认为未然的这本书主要有两大优点:一、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汉语词汇形态学中的疑难问题;二、把形式和语义结合起来,使构词分析模型更具操作性和预测性。
首先,此书对新的理论框架的应用既符合汉语语言事实,又对汉语形态学中的问题作了充分的解释,从而填补了汉语研究在这个领域中的一些理论空白。从理论方面来看,近年来通过构式形态学(Construction Morphology)解释词汇中的派生、复合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Hay &Plag,2004;Bauer,2004;Booij,2010)。我们知道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在很多层面上是有共通性的,Packard (2000)就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构词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但还留下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对汉语“词缀/类词缀”的分析。未然的这部研究著作正是运用这些新的理论在汉语词汇形态学问题上进行了具有实效的分析。不论是对类词缀的定义,还是对类词缀的运用范围和来源的分析,都是认知形态学在汉语中应用的范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的工作事实上也证明了汉语词汇形态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这一点,从文中对类词缀模型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到。
其次,这本书对类词缀的定义、类词缀的语义范畴化、类词缀的认知域分布都做了细致和严谨的分析。我们知道,现代汉语研究对“词缀”的定义一直都是有争议的,这事实上同汉语类型学上的多元性或非完整性是相对应的。正是基于这种非完整性,未然从形式和语义入手,对“类词缀”这个范畴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解决了汉语中一大疑难问题。她从语义的角度,对类词缀的构词模型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类词缀的形态句法形式特点,勾勒出了一套完整的类词缀语法体系。我们从这些研究方法和结果中可以看到汉语类词缀的形态学分析是具有操作性的,类词缀的产生和构词原则也具备一定的预测性。词汇研究往往会致力于描述而少于解析,这本书对类词缀的研究则在解析上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当然,书中还存在一些缺憾,如,对研究结果没有提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针对汉语形态的派生性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再如,分析中对其他语言的对比研究较少。然而,瑕不掩瑜,这本书仍然称得上是汉语形态学研究领域中富有前沿性的好书。
未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凭借自己的实力荣获了2015年中法“蔡元培交流合作项目资助”,并通过此项目来我所在的巴黎第七大学完成了一年的学术研究工作。这期间,她每天不是和我讨论论文,便是奔走于巴黎各大学的教学楼和图书馆,学习和研究没有间断过,甚至几乎没有专门参观那里的名胜古迹。这样的博士生在法国确实不多,她的努力换回了她在学术上的成绩,相信未然的这本书只是她在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取得辉煌成绩的第一步。
齐冲
2018年9月初稿写于法国巴黎
2022年3月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