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冬奥关键词

何翊华

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

国家游泳中心 赛事服务助理

2022年1月26日,在北京成为“双奥之城”的前夕,我第一次来到“冰立方”——这个在14年前北京奥运会时就以“水立方”命名的家喻户晓的场馆。作为服务于“冰立方”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从此时开始,我的冬奥故事正式拉开帷幕。而故事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四个关键词——友谊、知识、体验、成就感。

友谊

作为资深“社恐”(社交恐惧症),我的朋友圈向来扩张得极为缓慢,但冬奥会的这段经历暂时打破了这个规律。在学校,我能和所在志愿者中队的同学们一起,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度过一个不一样的“团圆年”;在场馆,我能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上岗服务,共同感受服务冬奥、奉献他人的快乐。这种特殊的集体生活,成为过去一个半月我的生活主色调。

坦率地说,在真正与大家相遇之前,我的内心充满了忐忑,担心自己因无法与大家很好地相处而陷入尴尬的境地。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纯属多余,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甚至还与一些同学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我想,正是大家的热情、友好才能让我很快摆脱原有的拘谨,变得从容和开朗,我也因而不再像以往一样会因为社交产生压力,而是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快乐。

如果要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两次生日”。第一次是2月4日,我所在的中队举办了一场生日会。在这场生日会上,中队老师准备的蛋糕令我们每个人都无比惊喜与感动——蛋糕正中是用1000余张中队活动的照片拼合而成的“一起向未来”,而围绕在照片四周的,是中队每名成员的名字。第二次则是3月10日——我自己的生日。当晚上岗期间,我收到了“冰立方”场馆运行团队赠送的电子生日贺卡及许多一起上岗的老师和同学的生日祝福。此外,我还和大家一起见证了中国轮椅冰壶队9:2战胜拉脱维亚队,取得八连胜并以循环赛第一晋级半决赛的荣耀时刻。就这样,我以极为难忘的方式开启了新的一岁。中队老师说:“当‘我’变成‘我们’的时候,‘一起’才有意义。”或许,这正是志愿服务的魅力所在——志愿者们在用热情与奉献温暖他人的同时,也在用团结和友谊温暖着彼此。

赛事服务领域志愿者中队的合影

何翊华在“冰立方”S4看台进行服务

知识

早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我就对冰壶项目产生了兴趣。不过,作为典型的奥运会体育迷,四年过去了,我对冰壶的了解依然停留在只会计算比分的水平。但过去的一个半月,我对冰壶的场地、器材、规则、战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冰壶知识的增长可谓突飞猛进。“冬奥会冰壶场馆志愿者”这个新身份不仅使我对冰壶更加关注,还使了解冰壶知识成为我的一项义务。除了大量看比赛、听解说之外,我还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甚至观看了一门名为“冰壶运动”的慕课。这样一来,我不仅能在观看冰壶比赛时更加投入,感受“冰上国际象棋”表面平静之下的波涛汹涌,还能在上岗服务时为观众介绍冰壶知识,为普及冰壶这项小众的运动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然,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冬奥会志愿者,我们的知识储备还应当更加广泛。因此在上岗前,我们还接受了全方位的培训,系统学习了礼仪、服务技巧、媒体素养、疫情防控、应急救护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还能让我们受用终生。以应急救护为例,1月15日,学校邀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老师为我们开展了心肺复苏的技能培训。我不仅有机会使用模拟人和教学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亲自动手实践,还参与并最终通过了考核,获得了“救护技能证”。从此之后,如果遇到相关的突发事件,我也有了伸出援助之手的信心和底气。奉献他人,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奉献他人,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开启,而这也正是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体验

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奥运体验,我们不再只能通过电视或者网络“远观”冬奥会,而是可以在现场光荣地成为一名服务者、亲历者、见证者。2月4日晚的开幕式上,“冰立方”的外景镜头多次出现,但这一次看到它,我的感受却与以往完全不同。对我而言,它不再仅仅是一处知名的景点,而是我提供服务、为之奉献的地方。正如当晚我在微信朋友圈中写的那样,“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熟悉与亲切——我可以很快地说出不同类型的人群应该从哪个门进入,这些门都在什么位置,‘冰立方’周围有些什么建筑,以及我们每天都在这里做些什么。”

与观众相比,我们在上岗服务的过程中,能看到比赛之外的更多画面:清扫人员几乎不间断地打扫卫生,维持场馆的清洁;安保人员始终坚守岗位,甚至只能在岗位上而不是去餐厅用餐;公共卫生人员经常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行人员核酸检测和环境采样……“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正是每个场馆数十个业务领域的上千名保障人员共同的坚守和付出,才让我们战胜了重重困难与挑战,向世界呈现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机会亲临比赛现场,感受冬奥氛围。尤为幸运的是,我分别以观众和看台服务志愿者的身份,现场见证了冰壶和轮椅冰壶全部四个小项的决赛和颁奖仪式。每一场比赛的气氛都十分热烈,运动员们全力以赴、奋勇拼搏,在努力挑战自我的同时,也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的视觉盛宴。观众则始终兴趣盎然,为各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在3月12日下午,中国轮椅冰壶队成功卫冕冬残奥会冠军,在“冰立方”升起国旗、奏响国歌的时候,现场气氛更是被推向了最高潮。在我看来,这一场场比赛共同组成了一幅由运动员与观众共同描绘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动人画卷,“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成就感

作为闭环外的赛事服务志愿者,我们的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场馆入口等关键点位进行通行控制,查验通过人员的证件和健康状况;二是为现场观赛的观众提供检票、引导、信息咨询等服务。虽然这些工作十分简单,并不需要太多特殊的技能,但我相信,它们对于场馆的平稳运转与比赛的顺利进行不可或缺。在通行控制岗位上,我们对工作证件和健康状况的严格检查,能够减少新冠肺炎疫情风险、保证运行秩序,使工作人员安心工作、观众放心观赛。在观众服务岗位上,我们能及时帮助观众解决问题,让观众以更加轻松、舒畅的心情观看比赛,为运动员加油助威、鼓掌喝彩,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酣畅淋漓。

仔细想来,在冬奥会期间,让我产生成就感的事不计其数。从观众对我们说的一句句“谢谢”“辛苦了”到“冰立方”每场比赛结束后大屏幕打出的“感谢志愿者”;从开幕式上巴赫主席致辞中的“Thank you, volunteers.”,到闭幕式上致敬志愿者的特别环节;从写着“谢谢”的徽章,到写着“诚挚地感谢您对于北京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2022年第13届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作出的贡献”的参与证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一件件事都在告诉我,虽然我们做的只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但仍旧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并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冰立方”能够在27个比赛日成功举办200余场比赛,我们和所有保障人员一样功不可没。这种满足感与成就感,实在是一种无比美好的体验。

2022年3月13日,随着冬残奥会主火炬缓缓熄灭,我的冬奥故事画上了句号。这一刻,除了深深的不舍,我还意识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14年前,北京夏季奥运会推动了中国的志愿者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而现在,作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我们,也需要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将志愿精神这笔宝贵的奥运遗产传承下去。友谊、知识、体验、成就感,我相信,它们绝不仅仅是冬奥志愿服务的关键词,而且是一切志愿服务的关键词。我也相信,我的冬奥之旅虽已结束,但我的志愿服务之路绝不会就此终结。“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定将始终激励着我,“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