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军事斗争
一些中国官员认为鸦片走私贸易动摇国本。1838年6月2日,主管外事的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建议道光皇帝颁旨禁烟。在题为《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的奏章中,他告诉爱新觉罗·旻宁,吸食鸦片烟的风气正在迅速蔓延开来,从最初少数纨绔子弟,到现在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大多购置烟具成了瘾君子。市面流通的印度鸦片,由外国趸船运至零丁洋的老万山、大屿山诸岛,广东烟商勾结水师官兵用扒龙、快蟹等船只运送白银出洋,向洋人购进鸦片偷运到广州。黄爵滋报告给皇帝的统计数字是惊人的,因走私进口印度鸦片,1823年前中国每年流出白银数百万两, 1823年至1831年流出1700万—1800万两,到了1834年至1838年6月,仅4年半时间就流出白银3000万两之多。中国从西方诸国进口毛纺织品和钟表,向其出口茶叶、大黄和湖丝,年交易量约1000万两白银,获利数百万两,仅为进口鸦片价值的几十分之一。鸿胪寺卿称有官员提议,取消在国内种植罂粟的禁令,以国产鸦片替代印度鸦片直供烟民,他否定这些观点,认为国产鸦片质量远低于印度鸦片,不可能被吸食鸦片者接受,难以制止印度鸦片继续进入中国。他还告诉皇帝,荷兰人贩卖鸦片而不自食,凡自食鸦片者按照律法规定绑在木头上,投入海中放炮击沉;英国人运送鸦片到中国,其国法有食鸦片者处以死刑。所以西洋国家只有造烟之人,无一食烟之人。鸿胪寺卿说,他了解到东印度公司运送鸦片的货船由印度孟买出发途经安南边境时,曾经诱使当地人吸食,安南人觉其阴谋立即严令禁止,凡食鸦片者杀无赦。黄爵滋建议道光皇帝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务必尽快严降谕旨实行禁烟。
湖广总督林则徐支持禁烟,1838年9月20日呈递的奏章《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除强调白银大量流出中国,大量官员吸毒导致吏治崩塌,还指出国防系统因毒品泛滥濒于瓦解。他在奏章中告诉皇帝,1826年,在广东的外国走私船增加到25艘,每年走私鸦片烟20000箱,两广总督李鸿宾命令水师缉私,巡逻师长每月受贿35000两白银,听凭鸦片进入国门。林则徐说,军队参与是“藉寇资盗”,这样下去怎么得了。1837年又发生了更为恶劣的事,广东水师副将韩肇庆为保护走私,与外国烟商约定每走私10000箱鸦片须上交100箱给水师用于报功,水师战船则替他们运送鸦片进关。这样的结果便是韩肇庆以缴获走私获功,经保举获得总兵职衔赏戴孔雀翎。这样的风气使得“水师兵人人充橐,而鸦片遂至四五万箱矣”。广东水师如此,福建水师也这样,每艘巡逻船只要收取贿赂400—600银圆,就放任走私船运进鸦片,“得自粮饷者百之一,得自土规者百之九十九”,“海口兵弁代藏毒品”,“夷船之鸦片一时不能进口,往往寄顿于炮台左近”,1中国军队实际上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保护伞。卡尔·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写道:“帝国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之风,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广州)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的。” 2
白银外流国库枯竭危及军事经费,军队在缉私时索取巨额贿赂,军纪涣散,吸毒致使合格兵员数量不足,这是清王室不愿意看到的。道光皇帝决定向鸦片宣战,下谕严禁鸦片走私,“务期净尽根株”,“毋以虚饰图功,毋以苟且贻患”。3太常寺卿许乃济提议依照旧制准许鸦片交易,照药材纳税,爱新觉罗·旻宁为表示禁烟的决心,勒令他辞职休致。林则徐在这年11月奉旨进宫,向皇帝汇报赴广州禁烟的方略,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授权节制广东水师,赴广州禁止鸦片交易。
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抵达广州,16日即派兵封锁广州城外珠江边的十三行,命令英国商人交出鸦片,今后不得再走私鸦片,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广州十三行又称“公行”,是受粤海关节制的半官方对外贸易垄断机构,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全国仅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规定来华外商须经十三行担保,他们的妻子、子女禁止入境。这种限制国际贸易、监控外商的规则,被西方国家称为“广州体系”。广州体系的奇特之处还在于收税甚巨的粤海关越过户部直属于内务府,时人称其“天子南库”。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养肥了一批行商,他们身家殷实赀财素裕,可与淮商、晋商比富。行商与外商关系密切,1832年苏格兰人威廉·渣甸创办渣甸洋行从事鸦片贸易,和行商伍崇曜密切合作。林则徐决定盯住广州十三行。
清军包围十三行,英国驻广州商务总监督、海军上校查理·义律提出抗议,声称钦差大臣侵犯私人财产。林则徐态度强硬,封锁商馆断粮断水断通讯,命令所有华商撤离公行,颁布《谕各国商人呈交烟土稿》,这是清政府的最后通牒。1839年3月28日,义律向林则徐送达《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以不列颠女王陛下政府的名义交出鸦片,截至5月18日,英美两国烟商实际上缴的鸦片为19187箱又2119麻袋,共计237万余斤。义律向烟商保证损失由伦敦承担,将鸦片所有权人置换成英国政府,为启动战争寻找借口。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主持销烟,白金汉宫和唐宁街认为这是中国皇帝和大臣对伦敦的公然冒犯,英国由此自认已具发动对华通商战争的理由。
1839年7月,英国水手在九龙尖沙咀的斗殴中打死一个中国农民,义律判决涉案水手监禁。林则徐认为义律没有审判权,命案须由九龙地方官员判决。义律不接受钦差大臣的决定,林则徐要求葡萄牙总督驱逐英国人,命令在澳华人不为英国人提供服务。8月26日,义律命令在澳英人离岸寄宿英船。英国政府命令东印度防区舰队司令马他伦率装备28门火炮的战舰“窝拉疑”号和五百多名士兵,赴澳门保护英人。9月4日,“路易莎”“珍珠”“威廉要塞”“冈不里奇”号等英国战船与广东水师交火,水师船依托岸上炮火支援击退英船,此仗为“九龙海战”。1839年11月3日,“窝拉疑”号率1艘装有18门炮的3桅炮舰拦阻已向中国具结的英国商船“撒克逊”号驶往广州,广东水师开炮击伤“窝拉疑”,英舰击沉3艘水师船,此战为“穿鼻之战”。同月4日至13日,义律率舰船6次攻击尖沙咀官涌山,守军居高临下炮击英军舰船,义律命令舰船后撤至外海。此仗称“官涌之战”。连经三战,爱新觉罗·旻宁下谕令林则徐兼任两广总督。
总督对战胜英军信心满满。他在折子中告诉皇帝:“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以其奢靡挥霍而艳其富”,军舰体积大吨位重并不可怕,其弱点在于吃水深不灵活,扬长避短在浅水区发起攻击,英国人就死定了。林则徐还告诉旻宁,英军步兵也很弱,“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4。他还告诉皇帝一个秘密,英国人的食物是很难消化的牛羊肉,必须服用茶叶和大黄帮助消化,中国只需断供这些特产,英国兵就会腹胀而死:“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5
英国人不认同中国总督的看法,英国军队不会这么弱,英国军人必须保护英国商人。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39家曼彻斯特厂商联名致函外交大臣巴麦尊,希望政府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稳固、永久的基础上。伦敦、利物浦、里兹、利斯特等地与对华贸易有关的厂商,要求政府和议会对华宣战。中国人的愤怒不逊于英国人,1840年1月,爱新觉罗·旻宁下谕断绝中英贸易,宣布于各国并出示其罪状,这使得英国厂商几乎崩溃。白金汉宫开始对内阁施加压力,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称她关注英中通商中断,这关系到英国的尊严和利益。唐宁街在2月任命好望角舰队总司令乔治·懿律为英国全权代表兼远征军总司令,查理·义律为副全权代表,作好对华战争的准备。英国议员4月就此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采取军事行动的决议。
懿律率领由16艘战舰和32艘运输船、武装汽艇组成的远征舰队,从印度启航驶往中国。1840年6月21日,舰队驶抵澳门,6月28日封锁珠江口。随这支舰队远征的还有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复枪联队、第49孟加拉联队、孟加拉工兵团和马德拉斯工兵团的四千多名官兵。紫禁城中的旻宁昼夜不眠,就着宫灯翻阅林则徐送来的战报,他的谕令是“以逸待劳,以主待客,彼何能为”。总督没有辜负圣恩,他命令水师提督关天培派出10艘装满火药的小船,乘风起潮涌突袭英国舰队,懿律命令各舰退往外海。捷报再次六百里加急由总督府送往宫中,渴望胜利的皇帝自然又是高兴一番。1840年7月3日,远征舰队离开广州海面,北上攻击厦门要塞。闽浙总督邓廷桢登上炮台督战,英军并不恋战,全速东驶浙江。7月5日,英国舰队攻下舟山定海,建立补给基地后继续北上。旻宁这时觉察到懿律的意图,佯攻沿海清军要塞,主攻北京直捣龙庭。1840年8月9日,直隶总督琦善接到上谕:“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6此谕表明皇帝开始不安,对战胜英军并无把握。对敌舰在珠江海口活动与驶近天津海口,旻宁的心理压力完全不同,在英军逼近京畿时他回想起师傅、体仁阁大学士祁寯藻的担心,后者认为帝国水师限于战力没有把握打赢强敌。祁寯藻1839年赴福建筹办海防,在福州写折子告诉皇帝,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最大的师船面宽不过2丈,安炮不过10门。实际上中国水师的情况比这位帝师看到的还要糟糕,师船多为捕盗缉私而设,船艏宽船底平吃水浅,吨位不超过350吨,每艘战船装备2至4门固定在木架上的火炮,除非风平浪静时发炮,否则全无准头。负有特别任务的大船装备6门大炮,2门旧式铜质主炮放在舱面,一旦开炮战船极易侧翻,火炮也因后坐力有跌落海中的隐患。皇帝在深宫中越想越怕,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赶赴天津与英国全权代表兼远征军总司令懿律议和。
1840年8月11日,大沽要塞的守军最先看到庞然大物“康华丽”号,这是英国远征舰队的旗舰,这艘3级战列舰长约54米,宽约15米,排水量约1700吨,载员600余人,2层火炮甲板装备了72门大炮,这艘令人生畏的战舰此刻距北京仅150多公里。随后守军又发现驶近的蒸汽动力战舰“复仇女神”号,这艘1840年初下水的56米长平底船是舰队之花,由东印度公司出资在利物浦船厂建造,是皇家海军首艘应用水密舱壁结构的铁壳战船,排水量660吨、载员90人、配备2门32磅和4门6磅大炮,采用蒸汽动力驱动铁制明轮航行。这是英国工程师的杰作,他们在建造“复仇女神”号时大胆地设计了吃水1.5米深的平底,使战舰极易进入内河攻击敌船,又在舰上安装2条活动龙骨,龙骨往下伸展,舰体吃水可调整为3米,足可抵御风浪航行于大洋。远征舰队拥有3艘“复仇女神”级战舰,可经过白河口迅速抵近北京。旻宁决定议和似乎是正确的,清军与英军的装备存在代差。
懿律在旗舰上会见琦善,向他转交外交大臣巴麦尊的照会,英国要求中国赔偿英商被收缴销毁的鸦片,开放口岸恢复英中贸易,惩办主战官员等。琦善承认林则徐禁烟操持过急办理不善,称英军若离开天津海口南返广东,皇帝定会秉公办理并重治其罪。懿律同意琦善的提议,1840年9月率舰队拔碇起锚返回中国南方。
旻宁为使英国舰队不再北上进攻皇城,把身段放得非常之低,按琦善和懿律的约定,在英国舰队南返后将林则徐和闽浙总督邓廷桢革职,由琦善任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赴广州继续交涉中英事务,“旋又颁布开放烟禁上谕”,无底线放弃禁烟政策。1840年11月,英国舰队南返澳门海域,懿律因病回国,义律接任他的职务。琦善与义律的谈判从12月持续到1841年1月初,琦善同意由中方赔偿英方被销毁鸦片计价600万银圆,中国增加1处对外贸易口岸,义律认为琦善没有诚意,终止谈判并令舰队攻击中国军队。
1841年1月7日,远征舰队炮击珠江口大角、沙角炮台,副将陈连声和守军600人阵亡。1月25日,英军登陆香港。旻宁闻报痛责广东水师指挥官:“关天培身任提督,统辖水师,平时督率无方,临事又仓皇失措,著先行革去顶戴,仍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7关天培与总兵李廷钰退守靖远、威远炮台,火炮与英军舰炮存在代差难以遏制其攻势,残部退至虎门。2月26日,关天培等战死,虎门炮台失陷。琦善情急之下再度请求议和,义律同意在沙角炮台进行谈判,要求中方履行天津约定并割让香港。沙角又名穿鼻,义律草拟的条约称为《穿鼻条约》,琦善未签署这份显然已抬高要价的条约。
战争远在南方,距离感使旻宁不再恐惧,为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密谕各省调兵赴粤作战。皇帝是在1841年1月27日下诏对英宣战的,任命御前大臣爱新觉罗·奕山为钦差大臣,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务必率军歼灭入侵军。奕山离京前,旻宁嘱他智擒义律,说他接到杨芳密报敌酋义律藏在快蟹船中,可用重金激励将士将其抓获,缚献朝廷明正典刑以振国威。杨芳所称的快蟹船原系木质海盗船,船身两舷各置数十条木桨,由水手划动木桨驱船前行,状如爬行动物螃蟹,广东水师仿造数十艘用于缉私,与使用蒸汽动力的英国战舰风马牛不相及。渴望战胜敌人的旻宁轻信错误情报,期待用闪电战擒贼擒王速战速决,他明白无误地告诉奕山:“该将军等,断不可因目前用羁縻之计,稍存观望坐失事机。朕日盼捷音之至也。”8奕山自然不敢辜负圣恩,按照圣意制订了深入虎穴抓获敌酋的军事计划,途经福建时招募1700名水勇组建部队。在奕山的军事计划里清军将出动数百艘木质小船,以群狼战术围歼义律所在的快蟹船,将其抓捕解赴京城。
1841年5月21日,集结珠江口白鹅潭海域的清军发动夜袭,几百艘小船团团围住早已锁定的几艘英国船只,水勇用弓弩射出捆绑着桐油布团的火箭,敌船顿时燃起熊熊烈火。清军的喷筒威力更大,这些填满火药、砒霜、硇砂、鸟粪、石灰、蒜泥、辣椒粉的双节竹筒,捆绑在长枪上向船掷去,英船很快燃作巨大火球,在突袭者的呐喊和被袭者的哭号中沉入水底。在平定张格尔之乱中屡建功勋的悍将奕山在白鹅潭海战中又建奇功,率部一举击沉7艘大型英船,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船只并非英军战舰,而是碇泊于海面的英国商船。
义律站在旗舰舰桥,握着单筒望远镜观看宏大场景,天亮后命令舰队驶入珠江轰炸要塞炮台。1841年5月24日,2400名英军离舰登陆,在军号声中分成两拨,一路进攻广州城西南商馆占领制高点,一路攻击城东北各座炮台。奕山、杨芳等抵粤后,虎门要塞兵力一度增至11000人,依然抵挡不住英军的进攻。守军在不间断的轰炸中失去斗志,丢下被炸坍的阵地逃入城中。英舰把所有炮口都对准广州城,几发试射炮弹准确击中奕山指挥部,钦差大臣惊恐万分。现在除了议和别无他法,他决定放弃抵抗接受英方条件,5月26日与义律签订《广州和约》,条约规定中国钦差和所有清军6天内撤出广州,驻扎在距城三十公里之外的地方,缴清广州赎城费600万两白银后,英军交还广州城外所占炮台,英舰撤出广州海域。
伦敦对义律签署《广州和约》很不满意,认为条约没有体现英国政府的全部诉求,罢免其特命全权代表职务。外交大臣巴麦尊指责义律占领鸟不生蛋之地香港岛毫无意义,维多利亚女王讽刺义律,称其为完全不遵指令而努力争取最短任期的人。
1841年8月21日,新任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率英国舰队自香港再度北上。8月26日,攻陷鼓浪屿炮台,占领厦门,总兵江继芸战死;9月26日,英军进攻定海,10月1日,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及守军五千人战死,定海失陷;10月10日,英军进攻镇海,总兵谢朝恩阵亡;10月13日,英军攻占宁波、镇海,两江总督裕谦投水自尽。旻宁命协办大学士爱新觉罗·奕经领兵两万集结浙江绍兴,寻机与英军决战。1842年3月上旬,清军分三路反攻英军,冒雨夜袭宁波、镇海、定海,各路皆败,全军溃散,英军反扑攻陷慈溪。6月16日,英军攻占长江门户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7月21日,英军攻入镇江,1500多名蒙古旗兵与其巷战, 副都统海龄战败自杀,英军焚城并切断京杭大运河。扬州绅民向英军献银50万两赎城免战。8月4日,远征舰队向南京开进。
战到这个份上,旻宁知道不能再打了。杭州将军爱新觉罗·耆英揣摩圣意,上疏称他可亲往夷船妥为招抚,旻宁准奏。耆英与璞鼎查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向英国赔偿禁烟损失600万元,商业债务300万元,远征军军费1200万元,共计白银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不包括在内;通商口岸增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地,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英国人在通商口岸有居住权;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璞鼎查要求将鸦片交易合法化写入条约,耆英极尽能事避免将条款写入条约,私下答应璞鼎查另拟文书,写明“各国商船是否载运鸦片,中国无须过问”。
空阔的宫殿烛光昏黄静谧无声,龙椅上的爱新觉罗·旻宁心力交瘁,以举国之力对蕞尔夷国作战竟以完败告终,他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皇帝现在终于知道中英军队的武器装备存在代差,林则徐、奕山、杨芳等前线最高指挥官对英国舰船性能并不了解。林则徐告诉他英国战船吨位重吃水深动作迟缓,清军师船轻快灵活能击沉敌舰,战争实践证明英国蒸汽战船动力强劲,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珠江口驶到大沽口。外海如此内江亦然,英国舰船在江面行走如飞,其火轮船攻入长江击沉师船60多艘。军事装备落后的根源是帝国君臣将领对近代工业革命完全陌生,不能奢望他们从农耕社会一步跨入工业时代。旻宁、奕山、杨芳分不清楚战列舰与快蟹船,被糟糕的情报牵着鼻子一路走到黑,这并非个人智商有缺陷或能力不足,而是巨大的文化差异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
旻宁不肯轻易放弃国家主权,曾让在广州的奕山重金雇佣洋人制造或购买先进战舰。这显然是他一厢情愿,缺乏近代工业基础的中国难以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可与英国战舰匹敌的舰船,欧洲更不可能轻易对华出售先进武器。轻视英军战力的林则徐,也并非不考虑武器装备更新,甫抵广东即命关天培急购200多门西方火炮,部署在珠江两岸炮台备战。为提高士气他亲赴珠江口狮子洋校阅水师,许诺士兵每杀1个白人英军赏200块银圆,杀1个黑人英军赏100块银圆,将义律斩首者重赏20000银圆;为打赢英国海军组建水勇队,制定近战夜战战术,试图以奇人奇术打赢英军。只是这样的军事准备不足以抗衡英军,英国远征舰队鸣笛驶入中国海疆内江,帝国几乎所有军事要塞都被舰炮夷为废墟。林则徐战后心有余悸,称“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不此之务,即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闻之未闻”。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给他留下阴影,亦使他转而相信人海战争的作用,认为中国或可利用人口优势,动员取之不竭的民兵建立抵抗组织,协助帝国军队歼灭武器精良兵员匮乏的小国强敌。
1 (清)桂良:《桂良奏覆查禁鸦片章程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三,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2页。
2 [德]马克思:《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页。
3 (清)杨殿邦:《杨殿邦奏陈查禁粤省纹银出洋烟土入口办法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五,第132页。
4 (清)林则徐:《林则徐等又奏英人非不可制请严谕查禁鸦片片》,《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八,第217页。
5 (清)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林则徐集·公牍》,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8页。
6 《清宣宗实录》卷三三六。
7 《清宣宗实录》卷三四四。
8 《清宣宗实录》卷三五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