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意读《老人与海》

李天意 就读于北京市海淀外国语藤飞学校,是初二年级中英文马术藤飞班年龄最小的学生。自幼酷爱读书,学习古筝九年、马术两年。

李天意读《老人与海》

作者简介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美国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海明威的全名是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的一个名叫奥克帕克的小镇上。

海明威的童年时光都是在乡下的小镇上度过的,他热爱大自然,喜欢钓鱼、打猎,也喜欢读书、听故事。中学时代的海明威学习成绩优异,特别是在英语写作方面很早就展现出了很高的天赋。在初中时,他就开始给文学社撰写文章,高中毕业后,海明威没有去读大学,而是进入当时美国很有名的《堪城星报》做了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写作生涯。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的海明威毅然辞掉记者的职务,跟随红十字会救护队前往战争前线。他亲临战争现场,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他在给前线运送补给品的途中受了伤。后来,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

1926年,海明威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小说让他在写作上初获成功。1929年,他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出版。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他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明威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了本色的创作,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

后来,海明威离开美国,到非洲旅行、狩猎。1935年写了《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海明威先后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战场,在炮火硝烟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1年,海明威偕夫人访问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他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且多次参加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明威长期在古巴居住,并且潜心写作。1952年,小说《老人与海》问世,并且深受好评,第二年他获得了普利策奖;1954年,他获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的海明威离开古巴返回美国定居。他在战争中身上多处受伤,晚年旧伤缠身,精神忧郁,于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创作缘由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古巴一个老渔民的真人真事而写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有很长时间海明威都在古巴居住,在那里他认识了当地的一个老渔民,名字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有一次,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了,是老渔民富恩特斯及时赶到并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就和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一起出海打鱼。

1936年的一天,老渔民富恩特斯出海,船在海上走了很远,后来,老渔民捕到一条非常大的马林鱼,由于这条鱼太大了,所以老渔民在海上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条大鱼捕到。但是,在返航途中,老渔民的船被鲨鱼袭击,回来的时候,那条大鱼只剩下一副骨架。

1936年,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曾经发表一篇散文,标题是《碧水之上:海湾来信》。散文中的一段便记叙了一位老渔夫独自驾驶着小船出海捕鱼,结果出人意料地捕到一条非常巨大的马林鱼,但在回航途中,鱼的大部分却被鲨鱼吃掉的故事。那时,海明威就觉察到它是非常好的小说素材,却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去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之后,海明威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最初的名字是《现有的海》。写这部小说用的时间不长,海明威前后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写好以后,他把手稿送给那些他在古巴的朋友们看,获得了一致的赞美。后来,小说改名叫作《老人与海》并发表,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故事梗概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名字叫圣地亚哥。他年轻的时候,被人们送了一个称号,叫“冠军”。因为他身强力壮,意志坚强,在跟一个身体健硕的黑人进行的掰腕子比赛中,两个人持续比了一天一夜,就在大家想让他们两个人以平局结束比赛的时候,圣地亚哥使出全身的力气,将黑人的手腕重重地掰倒在了桌子上,他最终战胜了对手,赢得了比赛,也赢得了“冠军”的殊荣。

只不过,在小说开始的时候,圣地亚哥已经是一个年迈的老渔夫了,他的妻子已经过世,他独自一个人生活在海边的一个简易窝棚里。平日里靠打鱼勉强维持生计。

他有一个小徒弟,一个叫马诺林的男孩子。马诺林是一个非常聪明、善良的男孩。他跟老渔夫学了很多打鱼的本领,也是老渔夫最好的帮手。再者,马诺林非常崇拜老渔夫,他认为,老渔夫是他见过的最棒的渔夫。

但是,接连40天,老渔夫和马诺林没有捕到一条鱼,马诺林的父母认为可能是老渔夫在走霉运,就执意让小男孩离开老渔夫,去了另外的一条渔船。

虽然小男孩恋恋不舍,但是他也只能离开。老人非常理解,他只好独自出海。持续84天,老人依旧没有打到一条像样的鱼。老人饥寒交迫,但是他依旧对自己充满信心。第85天,老人早早就出海了,他义无反顾地把船驶向了海洋更深更远的地方,他的目标是要捕到一条大鱼。

在海上,老人在深度不同的海域,熟练地投下了高度不同的鱼饵。在军舰鸟的带领下,老人找到了一群鲯鳅鱼,但那些鱼游得太快了,老人无能为力。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他依旧坚信,一定能等到属于他的那条大鱼。这时,一条长鳍金枪鱼咬钩了,老人非常熟练地抓住了它。那条长鳍金枪鱼有10磅重,但这可不是老人眼中的大鱼,老人只把它作为鱼饵又放回了海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午时分,一条大鱼终于上钩了。这条大鱼可真够大!它的身体长度比老人的渔船还要长,这条鱼的重量足够把渔船掀翻。老人还从来没独自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异常兴奋。但是,大鱼不会轻易让老人逮到。大鱼拼命地游,小船被大鱼拖着游向了大海的更深处。老人将船上所有的渔线都集中到一起,准备随时对付这个已经上钩的大鱼。老人担心,如果把渔线绑在船舷上,会被大鱼挣断。所以,他一直把渔线攥在手里,绕在背上,用他的身体感知大鱼的游动。他时而将渔线收紧,时而将渔线加长,片刻不敢放松。就这样,他跟大鱼在海上僵持了一个晚上,大鱼还在不知疲倦地游着。

第二天白天,老人感觉到大鱼游动的速度有点慢了,但是依旧没有疲惫,还在拼命地游。为了保持体力,老人生吃了一条金枪鱼。但是,老人的左手因为太过用力攥绳子,突然开始抽筋。老人用尽力气将绳子多绕在身体和右手上,让左手有点恢复的时间。老人想,要是小男孩在就好了,可以帮他揉揉抽筋的胳膊和手,但是,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他一定要勇敢地坚持下去。大鱼终于从海底浮出水面,老人能远远地看到它,这条大鱼比自己的渔船还要长两英尺。老人没料到,这条大鱼居然如此之大,而且还是他独自一个人面对如此巨大无比的鱼。但他没有丝毫的退缩,脑海中飞快地想着,还需要多准备点工具,来对付这条大鱼。

太阳落山了,大鱼再也没有浮出水面,但还在拼命地游,老人只能跟大鱼一起度过又一个僵持的夜晚。夜里,大鱼终于安静下来。老人也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哪怕是小睡一会儿,好让他恢复一下体力。老人把渔线牢牢攥在手里,身体重重压着渔线,靠在船边睡着了。老人刚刚梦到海豚和狮子,就被右手打醒,原来是大鱼开始挣扎了,老人知道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在大鱼上钩的第三天,大鱼终于快把力气耗尽了,开始绕着老人的渔船转圈。老人是经验丰富的渔夫,他知道,此时此刻,他应该怎样做。老人开始慢慢地收着手里的渔线,大鱼离渔船也越来越近。但是,大鱼是没有那么轻易就屈服的,还在用尽全身的力气做最后的挣扎。老人手里紧紧握着鱼叉,让大鱼靠渔船更近一些。看准了时机,老人拿起鱼叉奋力地向大鱼刺了过去,终于把大鱼刺死了。这条大鱼起码有1500多磅重,老人把大鱼牢牢地绑在自己渔船的侧面,拉起船帆,向回家的方向驶去。

老人和大鱼搏斗的时候刺了大鱼,所以大鱼身上流出的血在海水中慢慢地散开。这血腥的味道,吸引了凶猛的鲨鱼。首先来的是一条登多索鲨,老人及时看到,用鱼叉将鲨鱼刺死,但是老人的鱼叉也随着鲨鱼的尸体沉入了大海。没过多久,又来了一条凶恶的双髻鲨,鱼叉没有了,老人将刀绑在船桨上作武器,用刀子成功地将那条鲨鱼刺死了。但是,他的刀子却断掉了,只剩下半截木棍。这时,又来了两条双髻鲨,老人没有退缩,用手里的木棍将两条鲨鱼击退。夜晚来临,更大的危险也在逼近。一大群鲨鱼寻着血腥味游了过来。老人看不清有多少条,只能在黑暗中,听着声音,用力地拿木棍击打。后来,木棍也打飞了,老人把掌船用的舵拿来继续战斗。舵把被打断了,老人用断了的舵把杀死了最后一条没有游走的鲨鱼。但是,老人的那条大鱼,已经被鲨鱼们吃光了,只剩下一副骨架。

这个夜晚,老人终于回到了渔村,此时的他,早已筋疲力尽,他艰难地绑好自己的渔船,收拾好东西,蹒跚地挪回了家。他倒在床上,沉沉地睡着了。

第二天,村里的人们看到了老人船上绑着的那条大鱼的鱼骨架,这个鱼骨架足足有18英尺长,虽然只剩下了鱼骨,但是所有人都被老人永不言败的精神打动。小男孩马诺林来看望老人,他终于能自豪地跟人们说,老人就是最棒的渔夫。他决定跟老人一起出海,去学更多的东西。他们相约,过几天,等天气好些,就一同出海打鱼。孩子走了,老人又睡了,在梦中,他又看到了非洲的狮子。

人物介绍

主人公一:圣地亚哥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迈的老渔夫,名字叫圣地亚哥。

孤独的渔夫

老渔夫圣地亚哥打了一辈子鱼,年老的他身形清瘦,皱纹爬满了脖颈,脸上和身上随处可见常年暴露在日光下的晒斑,双手爬满了厚厚的老茧。浑身上下都透露着他已年迈不堪,除了那双像海水一样深蓝的眼睛。

老渔夫独自居住在海边的一个简陋的窝棚里,他的爱人去世了,留下他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他没有什么朋友,有一个叫马诺林的小男孩跟他一起学打鱼。更多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出海,一个人回家,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独自面对大海。

天生的渔夫

圣地亚哥是天生的渔夫。他热爱大海,喜欢捕鱼。圣地亚哥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出海捕鱼,每天与海打交道,他练就了娴熟的捕鱼技巧。他会根据天空云朵的变化预测天气,他把手放到海水中,就能感知到水的流动方向,他会根据水域的深浅放置不同高度的鱼饵,他能在鲨鱼靠近的时候,精准地用鱼叉一下击中其要害。他非常耐心地教小男孩马诺林如何捕鱼,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渔夫。在小男孩的眼中,老渔夫圣地亚哥就是他心中最棒的渔夫。在当地,大多数渔民在年纪大的时候就不做渔夫了,但是圣地亚哥却没有,他一直在打鱼。因为他热爱大海,他更相信自己。在这片他挚爱的大海里,他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永远的“冠军”

年轻时的圣地亚哥,身强力壮、精力旺盛、力大无比、体壮如狮。他曾经参加过一次当地举办的掰手腕大赛。圣地亚哥的对手是一个比他高大威猛的黑人,比赛持续进行了一天一夜,裁判都累得轮班休息了,两个比赛选手却一直在坚持鏖战,最后圣地亚哥使出全身力气,将黑人对手的手腕重重地压在桌子上,赢得了比赛,也赢得了“冠军”的称号。

不光是在比赛上,在捕鱼上,老人也一直非常优秀。日渐衰老的圣地亚哥始终坚持自己热爱的捕鱼事业,享受着每天出海捕鱼带给自己的快乐。

虽然他经历了84天没有打到鱼的日子,但是老人一直没有放弃,他一直相信,自己会打到大鱼,在捕鱼上他还是会赢。在第85天,老人捕到了一条比自己的渔船还要长的巨大无比的马林鱼,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在捕鱼上也是永远的“冠军”。

乐观的渔夫

作者海明威在小说中着力描写了老人圣地亚哥的内心世界。老人意志坚强,乐观豁达的性格跃然纸上。

老人心中的家就是大海,他把大海看成一位善良、仁慈、美丽、包容的女性。每次提到海洋,老人总是用“她”这个词。他把鸟儿、鱼儿、海风都当作自己的朋友。出海时,他会跟他的这些朋友们聊天,他也会喃喃自语。看到艰难觅食的小燕鸥,老人会替它们发愁。他把鱼饵放入水中,还会告诉鱼儿们别难为情,趁着新鲜赶紧吃掉。看到停在船上的鸟儿,他会告诉鸟儿,多休息一会儿。

就算是老人钓到了那条巨大的马林鱼,被大鱼拽着一直在海里跑,老人也没有太多怨言,而是告诉大鱼,自己会一直陪着它,无论到哪里。

当老人独自面对大群鲨鱼的袭击时,老人始终乐观坚强,即使是鱼叉被鲨鱼带走,他还是告诉自己,有经验的渔夫是不会畏惧的,于是他用刀子和船桨自制了武器,继续和鲨鱼战斗。

主人公二:马诺林

小男孩马诺林是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小徒弟,也是他的知心好友。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作者没有描写小男孩的样貌,也没有告诉大家小男孩的年龄到底是几岁。甚至在小说中,作者仅在开头和结尾部分2次提到过他的名字,更多的时候,还是用“小男孩”来称呼他。虽然小说对小男孩的着笔不多,但是在关键时刻,小男孩总是跟老渔夫在一起—有的时候他们是真正在一起,是真实的;有的时候,小男孩只是出现在老渔夫独自出海时的喃喃自语中。

小小少年,5岁当学徒

小说用老人和小男孩的对话告诉读者,小男孩5岁开始就跟老渔夫学习捕鱼了。5岁时,小男孩第一次登上老人的船,他清晰地记得老人把一条又大又猛的鱼拖到船上,鱼在船上跳来跳去,快要把船撞坏了,老人抡起一根大木棒不停地击打,血溅了小男孩一身。不光是这一次,小男孩还能清晰地记得跟老人一起出海的所有事,桩桩件件他都历历在目。

聪明、善良、有爱的小渔夫

老渔夫晚年的时候妻子去世了,也没有孩子,所以生活上很孤独。还好,有小男孩马诺林陪着他。

打鱼归来,小男孩会帮老人把打鱼的工具送回老人的窝棚。老人扛着桅杆,小男孩抱着木箱,手里还拿着鱼叉和鱼钩。

天气转凉,小男孩会提醒老人多穿些衣服,毕竟海上风很大。

老人睡了,小男孩会轻轻地给他盖上毯子,怕他着凉。

老人没吃饭,小男孩就独自跑到餐馆跟老板要来好吃的。

小男孩的打鱼技术都是老人倾囊相授的,他对老人崇拜有加,对其他人也善良有爱。小男孩坚信,老人一定能满载而归,即使老人已经84天没有打到一条大鱼了。

小男孩虽然没有跟随老人一起出海,但是在老人独自捕鱼的三天三夜,在老人追逐大鱼和对抗鲨鱼围攻的时候,小男孩却始终出现在老人脑海里。在老人的自言自语中,我们能看到,如果小男孩在,小男孩会帮上很多忙,能帮他拽渔线,能帮他揉揉僵硬的手臂,也能陪老人聊天。

男孩虽小,却是老人身后强大的支撑。

艺术特色

口语式表达,营造真实场景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作者海明威运用了大量的对话语言,在整部作品中,超过一半的内容是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文章开篇,就用小男孩一声清脆的喊声“圣地亚哥爷爷”把读者带入了那个海边的故事。当老人说“你不用跟着我啦”,读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人不让小男孩跟着?读者会急切地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男孩最后会不会跟着老人一起出海?读者会随着作者的描写,步步紧跟着读下去。

小说中对话的语言描写十分真实,让读者感觉就置身在其中,就在老人和小男孩的身边,看着他们聊天,听着他们说话。

“我给您拿四条新鲜的来吧。”小男孩说。

“一条就够了。”老人说。

“两条吧。”小男孩说。

“两条就两条,”老人同意了,“你不是去偷的吧?”

口语化的表达,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被应用过。但是,像《老人与海》这样把对话写得如此真实,而且使用量如此之大的,真是少之又少。

与传统的书面描写相比较,口语化语言更容易让读者沉浸在作者所描述的故事当中,同时也让故事的情节更紧凑,更吸引人,更引人入胜。

作者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时候,没有选择用大量的语言对老人和小男孩的背景和环境做过多的描述,而是选择运用口语化的表达、对话式的场景来更灵活地传递信息,营造出了《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独特的对话式语言风格。

生活化用词,印证作者过往

生活中的海明威是一个酷爱运动和冒险的人,他曾经在非洲的大草原狩猎,打过非洲雄狮,也被犀牛袭击过。他喜欢出海打鱼,对渔民的生活非常了解。对捕鱼的过程掌握得非常精准。在他的作品中,老渔夫出海打鱼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描写得身临其境一般。比如老人将钓饵放入水中的一段描写:“每条钓绳各有两个四十寻的线圈,可以和其他多余的线圈系在一起,所以必要的时候,一条鱼拖出三百多寻的钓绳也不碍事。”还有老渔夫独自一人跟大鱼对抗时的描写:“老人把绳子绕在背上,紧紧拉住,弄得钓绳都拧出水珠来。然后钓绳开始往水里拉曳,他牢抓不放,身体抵住坐板,往后靠,对抗大鱼的拉力。”

他在小说的创作中,在遣词造句上,没有华丽的辞藻或浮泛的文字,而是使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用语与常态用词。这部小说的句子短小精练,语言表述精准,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来表述内容,形成一种平白如话、简洁清新的文体。例如,老人说:“鱼儿弄死我,我也不在乎。天哪!我不恨他,我爱他!”小说整体结构清爽直白,将读者、作者、描写对象三者之间的距离拉至最近,起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内心真独白,传递真情实感

老渔夫驾着小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追着大鱼跑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夜里,老渔夫实在太累了,想休息一会儿。他正做梦的时候,又被大鱼弄醒,这时,老渔夫对自己说:“老头儿,你自己还是勇敢些,充满信心吧。”在与大鱼搏斗的过程中,老渔夫又对自己说:“老头儿,要镇定,要坚强。”老人一直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给自己加油打气。

当打败鲨鱼之后,筋疲力尽的老人希望这一切都是梦,但又一转念:“不过,人不是生来就会被打败的。”“人可被毁灭,却不能被挫败。”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这传递的是老人的人生信条和写照。

“老头儿,不要多想,”他大声说,“顺这条路走下去,事情来了就要勇敢接受。”正是这些发自内心的独白,说明老人对生命的理解很透彻,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如画般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老渔夫,但是每个读者都可以通过海明威的这部小说,走入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生活,去感受真实的大海。

海明威采用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描写,让读者借助老渔夫的眼睛,去看那五彩斑斓的世界。从绿色转到蓝色、紫色,再从幽黑转成红色。在老渔夫的眼中,大海是那么美,美到令人窒息。

陆地上的云块像群峰升起,海岸上只剩下一条长长的绿线,后面是灰蓝的山丘。海水呈深蓝色,深得几乎发紫。他俯视水中,看到幽黑的水面有红色的浮游生物,和阳光造成的古怪光线。他望着钓绳,看它们笔直垂到水里看不见的地方。

这画面的色彩搭配像极了一幅油画。文章简洁的语言描写,读来更像一首清丽的诗,让人身临其境,久久不能离开。

极简式表达,“冰山”创作原理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运用“冰山”创作原理进行创作的标准范本。海明威认为:“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曾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海明威认为在文学创作上应该遵循“冰山”创作原理,主要指“更少即是更多”,删除比添加素材更重要。在文学创作中,能够见诸笔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往往只有那八分之一的冰山一角,不要试图通过个人的主观表达绑架他人的思维,更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强加给读者。这样才不会使优秀的作品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海明威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将原本预计写一千多页的小说进行了大幅度的删改,让读者从自身经历去推敲小说故事的情节,也让小说表现得更为真实。虽然从表面上看,小说的人物、地点、时间、语言都极尽精练,殊不知,这些都是作者海明威有意而为之,朴素简洁的表达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老人与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位老渔夫和鱼的故事,大马林鱼也好,大鲨鱼也罢,说的都是老渔夫和它们搏斗的故事,没有再说其他。呈现给大家的冰山一角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与大自然斗争的故事,但是冰山之下,那八分之七隐藏在水里的部分,却内涵深厚,令人浮想联翩,给人以无比的震撼。这也是这部中篇小说直到现在仍然被人们所称道的一个主要原因。

主题思想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关于其主题思想在国际上存在着多种争议,有硬汉精神说、悲剧主义说、现代主义、原始主义等。

“硬汉精神说”

老渔夫圣地亚哥终生与大海为伴,大海和鱼儿就是他的朋友。为了生存与荣誉,老渔夫不得不出海捕鱼,依靠大海的馈赠维持生活。但是,以大海为代表的大自然却是变幻莫测的。它既能帮助人,同时又能毁灭人。鱼类,虽能够养活人类,但为了生存也能够置人于死地。但是,人类在与自然和逆境的抗争中,会展现出永不言败、坚韧不拔的精神。

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当人们对他投来嘲讽的时候,他毫不气馁,没有丝毫的怨天尤人,在第85天的时候,他仍旧满怀信心地出海打鱼。很幸运,他捕到了比自己的小船还要大的大马林鱼。在与这条大马林鱼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在他筋疲力尽的时候,老渔夫的脑海中从来没有闪现出一丝的退却。在随之而来的鲨鱼群的攻击下,老人依旧信心满满,表现出无比顽强的硬汉精神。在已经知道可能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就算是鱼叉断了,船桨折了,老渔夫仍然坚强不屈地击退了凶猛的鲨鱼群。小说通过多次描写鱼类的凶猛,衬托了老人的坚毅与顽强。海明威也通过老渔夫圣地亚哥之口说出了“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和“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也是作者对硬汉精神的高度概括。

“悲剧主义说”

故事的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从头至尾都是孤独的。生活中他失去了亲人,孤独终老;出海打鱼时一个人与大海和大鱼抗争,他更孤独。老渔夫在独自面对比自己的渔船还要大的大马林鱼时,他用尽了全身力气在海上追逐大鱼。但老渔夫还没来得及享受这来之不易的战利品,成群鲨鱼的突然袭击,就瞬间将老渔夫从喜悦的巅峰摔落到了悲剧的谷底。

无论老渔夫如何努力地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却仍旧逃不出“胜者无所获”的悲惨结局。在现实面前,在既定的命运面前,以老渔夫为代表的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他们无力去应对那些不可抗力,这也必然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原始主义与现代主义相互冲突

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当老渔夫圣地亚哥还在依靠一条小船、一张渔网、一根鱼叉、一捆绳索等传统捕鱼工具出海打鱼的时候,很多渔夫已经开始采用现代化的捕鱼手段了。他们用汽艇、拖网渔船来捕鱼。他们可以不看天气状况,更不需要深入了解自然万物的规律。当深谙捕鱼技巧的圣地亚哥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时候,那些对海和鱼群一窍不通的渔夫,借助现代化的船舶机器,在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3条上好的大鱼。这是原始捕鱼手段和现代捕鱼手段的冲突。在小说的结尾处,人们看到老人带回大马林鱼的骨架,却不知道这是什么鱼的骨架,以老渔夫圣地亚哥、大马林鱼、大海为代表的原始主义,和游客、年轻船夫们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形成强烈对比,更体现了冲突和嘲弄的意味。

名人评价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这样评价:“《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最好作品。时间将证明,他这本小说的质量将胜过我们任何人的作品。”

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这样评价:“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

艺术史家伯纳德·贝瑞孙(Bernard Berenson)这样评价:“《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乐曲,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出自荷马的手笔;行文像荷马史诗一样平静,令人佩服。”

中国作家张爱玲这样评价:“这(《老人与海》)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

经典语录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绝望是一种罪过。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等待也是种信念。

海的爱太深,时间太浅。


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在某种意义上,所有事物都在互相残杀。捕鱼就是要了我的老命,可是它同时也养活我。


每样东西都会杀死别的东西,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他确信,只要他很想击败谁,就能击败谁。


你杀死它是为了自尊心,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爱它,它死了你还是爱它。如果你爱它,杀死它就不是罪过。也许是更大的罪过吧?


没有失败,只有战死!

痛苦对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


他做出的选择是留在黑暗的深海,远远地逃离一切罗网、陷阱和诡计。


他明白没有人在海上是完全孤独的。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有好运比什么都强。


这种鱼比金枪鱼要难吃,可是话得说回来,干什么都不容易。


他身上一切都老了,只有一双眼睛还像海水一般碧蓝,总那么愉快,从不沮丧。


一个人能够作出多大努力,就能够坚持到什么程度。


人并不比飞禽走兽高明多少,我可是宁愿化身为藏在海底的那众生。


运气这种东西,来的时候有许多不同的方式,谁能够认得出它呢?


太阳落山我不怕,直对着看也不觉眼前发黑。其实夕阳同样强烈,只是早上的光太刺眼。


黎明前总是特别冷。


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要这么做的时候,他绝不会去思考过去的丰功伟绩。


太顺利太好的事总是长久不了。


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怕孤单,他想,可打鱼总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