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末徽州教育在废墟中的艰难起步

在万山丛中、交通闭塞的徽州,徽商既败,科举已废,而新学未兴,这就动摇了当日徽州教育的根本。徽州教育先哲对此莫不痛心疾首。

许承尧(1874—1946),字际唐,徽州歙县唐模村人,22岁中举人,31岁中进士,经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因目睹清政府政治腐败,返回徽州办学,于1905年创办新安中学堂。1907年,许承尧在《新安中学堂记》一文中说:

夫吾徽学风昔日渐全国,今顾稍稍衰落矣。我儒先刻苦厉学相传之精神,应如何宝爱而弗失,且一涓一滴皆出社会之赐,享其奉者宜何所酬。而此固为昔日试士地,才俊腾跃竞艺之所。由今而思,当必有凄感来会,而振奋以起者。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歙县志》,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299页。

1904年1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指出:“查开通国民知识,普施教育,以小学堂为最要。”兴新学须着力办好小学,这一点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癸卯学制”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立小学堂,令凡国民七岁以上者入焉,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74页。“设高等小学,令凡已习初等小学毕业者入焉,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同上,第189页。

据晚清安徽巡抚冯煦主修的《皖政辑要》记载,截至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年底,徽州府属各类小学堂(含高等、两等和初等小学堂)共开设37所。

徽州府属小学堂表制表参见:(清)冯煦主修、陈师礼总纂:《皖政辑要》,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第514—516页。

据《徽州教育概述》,截至 1911 年(清宣统三年),徽州六县各类小学堂达到 77 所(其中歙县 20 所,黟县 9 所,休宁 6 所,绩溪 24 所,祁门 3所,婺源 15 所)。《徽州教育概述》(油印本),1986年。

要指出的是,《皖政辑要》的统计遗漏了徽州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小学堂——歙县崇一学堂。1900年,英国在华教会创办的崇一学堂于歙县县城开学,英国牧师唐俊贤教授英语和算术,徽州学者程修兹教授国文和修身。崇一学堂学员中的陶行知、洪范五、姚文采、朱家治、汪采白等日后都成为全国知名的文教界人士。

1904年,返里的许承尧在歙县西乡唐模村创办私立敬宗两等小学堂。翌年,许承尧在歙县县城创办新安中学堂。在从事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实践中,许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师范教育的意义,他在《紫阳师范学堂记》中写道:“私念教育基址在小学。小学不得良教师,因仍简陋,皮傅貌饰。根荄既乖,材质斯萎,非端本之善画也。”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歙县志》,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506页。在许承尧的倡导下,新安中学堂附设师范科。1906年,在徽州知府王振声的支持下,新安中学堂附设师范科又单设为徽州府紫阳师范学堂,许承尧担任监督。许氏在师范学堂成立时憧憬徽州师范教育的蓝图,对师范新生谆谆教诲,直抒胸臆:

教育普及安始?始于蒙、小学,则急设、多设蒙、小学为要。然无师范生,蒙、小学无由兴,则师范为尤要。此人人所熟知。然吾愿诸生注意!诸生今日为本校之受学者,他日即各县、各乡蒙、小学之创造者。改造风尚,改造礼俗,改造行谊学术,改造莘莘童稚之脑藏,即改造林林同族之脑藏,可易言乎?

——《徽州府师范学校成立日告诸生文》许承尧:《疑庵诗》,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附录第11—12页。

“改造风尚,改造礼俗,改造行谊学术,改造莘莘童稚之脑藏,即改造林林同族之脑藏。”许承尧以黄钟大吕版的宣言,开启了徽州师范教育的山门。许氏先后聘请黄宾虹、陈去病、费公直、严达等知名学者担任师范学堂教习。紫阳师范学堂设置一年制简易科,速成培养师范生,以满足徽州地方开办新式小学堂的需要。尽管紫阳师范学堂开办时间不长,仍涌现出以方与严(陶行知先生办理平民教育的得力助手)、金传裕等为代表的优秀师范生。

机缘巧合,承袭紫阳师范学堂后续学脉的徽州师范学校副校长方光禄,于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善本室发现一份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徽州府紫阳师范学堂颁发的毕业证书,集学历证明、成绩报告和朝廷圣旨于一体。毕业证书文字辑录如下:

徽州府紫阳师范学堂为给发证书事。照得本学堂于本年变通旧章招生肄业,设讲习一科,向章系一年毕业,今每日加增钟点,定一学期毕业。毕业后给与证书,分充各县城乡初等小学教习。今据讲习科生金传裕在校肄业一学期,应业各学科均已教授及程,业经本学堂会同府宪临校汇考,除分别等差、揭示并造册转详学宪转咨学部备案外,合经给毕业证书。

讲习科生金传裕,系本省本府休宁县附生,年二十一岁,于宣统元年七月入校,于宣统元年十二月出校。

…………方光禄:《一张带圣旨的毕业证书》,《黄山日报·黄山晨刊》,2011年11月15日,第14版。

据金传裕嫡孙金一律博客记载,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金传裕考入紫阳师范学堂讲习科,十二月毕业。1913年,金氏回到家乡休宁阳干,在妻朱道正(字葆仁)的全力支持下,变卖家产,立志兴学,创办私立振西初级小学,招收本村及邻近各村的学童就读,金传裕自任校长兼教员。这是休宁西乡第一所近代意义的学校。民国八年(1919年),金氏联合同辈族人建成本门公产“育美厅”,作永久性校舍。为表明“教育救国”心志,金传裕改名为铎,字醒民,寓意“终身从教以振告万民”。《论语·八佾第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铎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以木为舌者称为木铎,以金为舌者则称金铎。木铎为文,用以宣政布政。金铎为武,用以指挥军队。孔子以木铎自况,后因此以“木铎”作喻教师。“木铎”后被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校徽标志。金氏以毕生心血投身教育事业,堪称师范生典范。

1907年,许承尧写成《紫阳师范学堂记》一文,总结其开办师范教育的苦心孤诣:

承尧惟吾徽学风称盛于宋,儒宗大师渐被数百年。紫阳故祀朱子,山高水长,遗泽远矣。国朝江、戴、金、程、凌、胡诸魁硕,熊熊东南,全国景附,巍然为学界宗宿。今之视昔,其将何如?时艰世屯,待才乃如亢旱十年之望甘澍。而肩蒙养之责者,其致功微密无伦,其收效极于冶铸习俗,孕育万业,亦闳远无伦。且其职固当守寂茹劳,持以恒久,非一举手一投足所能振厉自见。然则承学之士,殆不可不自高贵,奋然力任,以求达其所期。而此校之急须扩张,其尤不可一日缓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