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范教育的黄山钟鸣:以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12—1927)为中心
- 吴浩
- 651字
- 2025-03-24 16:30:58
三、研究方法
本书将运用历史文献、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
(一)历史文献法。本书将充分挖掘历史文献特别是徽州地方志、教育志、“安徽二师”学人日记等原始材料,从思想史、政治史、社会史、教育史等角度梳理共和政治与师范教育的关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徽二师”校刊《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杂志》《黄山钟》,以及“安徽二师”校长、教师、师范生等师范教育知识群体的历史文献将为本书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
“安徽二师”创办15年间,每学年坚持编辑出版一册校刊,共14期12册(最后四年两期合刊),前7期称《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杂志》,从第8期起改名为《黄山钟》。校刊12册总计近200万字。二师校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为办学图片、教育言论、校务文牍、规章制度、教师训言、学生思潮等,完整地记录了“安徽二师”这所省立师范学校自1912年至1927年15年间办学的点点滴滴,可谓珍贵的地方师范教育史料。同时,笔者还多方收集了“安徽二师”校长胡晋接,“安徽二师”教员方新和“安徽二师”师范生程应鸣、柯庆施、胡培瀚等的日记、诗文、回忆录等历史文献,多涉“安徽二师”办学的方方面面。
(二)个案研究法。本书将针对“安徽二师”创办15年间的具体个案和环节,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安徽二师”这所地方师范学校的个案研究,将更加直观清晰地洞察共和政治、共和思想对师范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比较研究法。本书以“安徽二师”为具体研究对象,同时以师范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为主题回溯,进行中外比较研究,探究师范教育的法国模式、日本经验等对中国师范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