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为什么是电影学院

“前人的肩膀一直都在那里,但最终只有你站在了那里。”

陈守仁反驳道,话语中充斥着不容拒绝,当看到洛珞正面计算出了设计方案时,他对洛珞态度瞬间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导演,黑板你们还有多余的吗?”

接着他又转过身看向舒导。

“还有一块备用的”

舒导的目光扫过来,道具连忙说道。

“那麻烦你们重新更换一块吧,这块黑板我得拿走,上面的公式和过程非常重要。”

“那个...这个风洞不是四十多年前就已经设计出来了吗,这计算公式还有用?”

舒导试探性的问道。

作为导演,要拍摄这么一部军事题材的科研剧,他当然也没少查阅相关资料。

且不说这当时风洞的设计早就已经有了答案,这种设计方案还有什么意义,即便当时没能完成。

如今科学技术也更迭了不知道多少代,60年代的飞机和现在的飞机差别有多大,风洞的差别就有多大。

“你在说什么胡话,10减4和3乘2都能得出6的结果,它们的意义怎么可能一样。”

陈守仁顿时一脸无语的呵斥道,他本想表示,且不说N-S方程在流体力学上的应用,别说现在,即便放在十年后也不会过时。

能够用到的领域又岂止是这部剧讲述的风洞那么简单,油井钻探、风力发电机、涡轮机、火力和核反应器等方面,主流能源相关的领域它涉及了一大半。

即便抛开他的工业领域的应用,单单说这家伙能把N-S方程使用成这样,这个设计的过程,便能轻松发表一篇够上数学领域顶刊的论文了。

不过考虑到对方是个完全的外行,他思索了一下还是尽量用对方能听懂的方式解答了一下。

虽然从数学的角度讲,这个形容很不准确,但好在......

“奥~”

舒导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

再次验证了那四个字——通俗易懂。

“虽然以我的角度看来,你的解答过程十分精彩,但也确实是四十年前的问题了,短期内它会在实际应用领域能否产生作用,不经过一番详细的研究和论证,谁也无法肯定。”

“在数学领域你的成果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今天现场人很多,还有摄像头记录了一切,但为了防止极少数学术成果的剽窃事件发生,我建议你把它尽快整理好发出去。”

给舒导解释完,他又回过身来跟洛珞叮嘱一番。

但他显然高估了洛珞对学术圈的了解程度。

“发什么?”

洛珞不解的问道。

“当然是发论文了...你别告诉我你连论文都不会写。”

陈守仁理所当然的说道,但看到洛珞那迷茫的眼神,他顿时无语了。

一个研究成果都够上顶刊的天才,居然不会写论文。

他哪里知道,洛珞哪里是不会写,压根连看都没看过,如果扫描仪和心灵迷宫中的收获不算在内的话。

“好吧,一会你跟我一起走。”

不过也仅仅只是一瞬,他就释怀了,这道偏微分方程和流体力学的应用,差点让他忘了面前的是一个不过18的刚毕业高中生。

况且即便是本科生,研究生也无所谓。

别人不会写论文那是连基本能力都没有,但能写出偏微分方程领域如此成果的人不会写论文,那叫专注于学术。

“可是...这剧”

洛珞闻言则是有些为难的看向四周。

他当然看的出来这位陈教授应该是要指导他完成论文,也并未因为刚才的事有什么芥蒂,他也不是那么不识好歹的人。

但原本准备开拍的第四场戏,被他一个人搅合的到现在都毫无进展,虽然这并非他的本意。

“导演,这个事很紧要,我会跟上面说明情况的,你看能不能暂停拍摄,或者先拍别人吧,洛珞得先跟我把这篇论文梳理完。”

陈守仁跟舒导商量道。

他说的上面自然指的是中央电视台了,这部剧是央视督制的,他也是人家请来的,现在出了这样的岔子自然要说明一下。

“您的事要紧,我们先拍其他戏份。”

舒崇福能说什么呢,人家是上面请来的专家,压根就不受他的指挥。

恰恰相反,在专业方面他还得听人家的。

既然陈教授说重要,他自然无话可说,即便稍微耽误了拍摄上面也怪不到他身上。

“走吧”

一会儿的功夫,舒崇福已经叫来了工作人员,帮着陈守仁把黑板一块抬走,至于洛珞自然也是跟着一起。

......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教授,斯梅尔先生给您发来了审稿邀请。”

辛康·布尔甘带的博士生,拿着一沓纸,敲开了他办公室门。

“那麻烦你替我转告他,下次的审稿邀请他发到我的邮箱,我会去看的。”

布尔甘语气有些不满。

斯梅尔是《数学年刊》的一名编辑。

他当然知道斯梅尔是故意的,一般比较特殊或者着急的审稿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但这个月已经是第三次了,难道斯梅尔不觉得这有点太频繁了吗。

“好的,我会转告斯梅尔先生的,那这份”

学生指了指刚打印出来的论文。

“拿来吧”

吐槽归吐槽,布尔甘还是接过了论文,不过随即他就轻咦出声:

“偏微分方程,N-S方程在流体力学上的应用?这种论文他不拿给卡法雷利,反而交给我审?”

卡法雷利1982年发表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适当弱解的部分正则性》,在整个N-S方程的研究中,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最关键的是,相比于他虽然更专注于纯粹数学方面的研究,同样在偏微分方程领域,卡法雷利在应用领域的贡献更大。

这篇论文显然是卡法雷利更擅长的方向。

不过无所谓,即便他专注于纯粹数学,也不妨碍他对这篇论文给出自己的看法。

“教授,这篇论文有问题吗?”

一个小时后,学生将三明治放到了桌上,看着依旧在对着论文算着什么的老师问道。

作为布尔甘的学生,他的研究方向自然也是偏微分方程。

“虽然它表现在流体力学的应用,在我看来十分多余,但在N-S方程数学领域的这部分,是符合数学上的美感的。”

“即便我现在还不能肯定,它是否能对N-S方程最终解的存在和光滑性验证起到作用,但我们确实在这一领域又前行了一小步,这是十分值得庆贺的事情。”

布尔甘感叹道,论文能够过稿显然已经没有悬念了。

“相比于这篇论文,我更好奇的是他的作者。”

据他所知,目前没有哪个知名学者的研究方向是这个,唯一有些接近的则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陶哲轩。

但这篇论文明显不是他的手笔,互相交流的多了,许多学者的风格都彼此熟悉了解,但这篇论文他却很陌生。

一边说着,布尔甘一边打开邮箱,他刚才已经向斯梅尔要来了论文作者的资料。

虽然论文审查应该秉持双盲原则,但某些时候这些规矩并不那么紧要,毕竟他已经决定给对方过稿了,这时候满足一下好奇心不过分。

“LuoLuo,很奇怪的名字,十八岁的东方学者?”

布尔甘惊呼道,这个年纪显然出乎他的意料,怪不得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但数学毕竟是年轻的学科,很多惊艳的理论和成果都诞生在学者的30岁之前。

这他也能理解。

只是看着结尾“BJ电影学院”的回稿地址,布尔甘实在有点想不通了,谁能告诉他。

“为什么会是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