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

前蜀政权

古代政权。前蜀国(907~925),五代十国政权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于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18年。王建原为唐忠武军将领,后入为禁军,光启二年(886),出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大顺二年(891)攻占成都(今四川成都),击败陈敬瑄,占据西川。乾宁二年(895),趁李茂贞、王行瑜、韩建兵入长安,占据利州(今四川广元)、阆州(今四川阆中)、蓬州(今四川营山)、梁州。乾宁四年(897),击败顾彦晖,占有东川梓州(今四川三台)、泸州、渝州(今重庆)诸州,遂有全蜀之地。前蜀政权建立后,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王建统治时赋税很繁重。光天元年(918),王建去世,其子王衍继位。王衍较其父更加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蜀,王衍投降,前蜀灭亡。后来,王衍被送赴洛阳,中途被杀。

后蜀政权

古代政权。后蜀(933~966),又称孟蜀,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政权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略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樊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同光三年(925),后唐灭前蜀,孟知祥(874~934)被任为西川节度使,次年入成都,平定叛将李绍琛,整顿吏治,成都始安。后唐长兴四年(933),孟知祥被封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颇能励精图治,境内很少发生战争,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后蜀维持近30年和平。北宋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宋太祖发兵攻蜀,次年(965)正月孟昶向宋朝投降,965年去世。966年,北宋将当地所有反抗全部镇压下去。

万春县

古行政区划名。古县名——万春县的治所即今四川温江县柳城镇。万春镇位于成都温江区北部,是温江鱼凫城古城址,4000多年前因鱼凫王朝国都驻地,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据传因鱼凫王建都,下令广植柳树作为国界,鱼凫古都杨柳依依,史称“柳城”(今温江万春镇鱼凫城遗址)。贞观元年(627),复改万春县名为温江县。古柳城称“万春之地”,即今万春镇。万春县其行政区划辖涉辖14个行政村:长石社区、南岳社区、永和社区、红专社区、黄石社区、踏水桥社区、春江路社区、天乡路社区、幸福村、报恩村、鱼凫村、新升村、金星村、和林村、三井村、高山村、新河村、镇江村、先锋村、红旗村。

井研县

古行政区划名。井研县隶属于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乐山市东部门户,与仁寿、青神、荣县、犍为、五通桥、市中区等地接壤。井研县是典型中、浅丘陵地貌,最高海拔697米,最低海拔344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井研县古为蜀国领域。《光绪井研县志》载,“县未开置,禹贡为梁州之域,在汉为武阳县地”,置井研镇。东晋置西江阳郡,北朝西魏于今地置蒲亭县,属陵州。南朝梁承圣二年(553)置县。隋开皇十一年(591)立隆山郡,废蒲亭置井研县。宋咸平四年(1001)将始建县(即今仁寿县彰加地区)并入井研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将隆州、井研并省为仁寿,入成都路,县境域为仁寿县四乡之一,曰“来凤”。明洪武六年(1373),太祖朱元璋下诏,撤仁寿县的来凤乡,恢复井研县。属成都府。清顺治初归资州,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27)升资州为直隶州。井研县属资州直隶州。1935年,井研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区治地资中城关镇)。1949年后,井研县一直归属乐山市(前乐山地区)。

仁寿县

古行政区划名。周朝时,系蜀国地。秦朝,为蜀郡地。汉时,分别隶武阳县和广都县。北朝西魏时期,其地隶属陵州怀仁郡普宁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普宁县为仁寿县,县名沿用至今1400多年。宋代隶属成都府路。元朝建立后,隶成都路。明洪武四年(1371),隶成都府。清代,仁寿县隶属资州直隶州。1913年属四川省政府直管。1936年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资中)。新中国建立后,改属内江专区管辖。1958年改属乐山专区。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仁寿划归眉山市管辖。

华阳县

古行政区划名。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分成都县东部地区置蜀县,为蜀郡郡治成都府的附郭县,同治一城。肃宗乾元元年(758)改为华阳县。《舆地广记》记载:“昔人论蜀之繁富曰地称天府,原号华阳。县之得名实本诸此。”清康熙九年(1670),曾裁华阳县,并归成都县。雍正五年(1727),又恢复华阳县建置,属成都府。1928年,设置成都市,将华阳县管辖的成都北部城区及石羊乡等划归成都市政府管辖,只辖乡区。1929年后,废西川道,华阳县直隶四川省辖。1940年,华阳县政府为躲避日本敌机突袭,由正府街先后迁牛市口、东琉璃场、中和乡、中兴场。1949年后,中兴场(今华阳镇)为华阳县政府党政机关所在地。1952年,华阳县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1965年,华阳县被正式撤销,并入双流县。

安仁县

古行政区划名。唐武德三年(620)置,其治所在今大邑县东南安仁镇。历蜀汉、魏、西晋宽大初至成(汉)玉衡二年(312),大邑县区域仍置。唐武德元年(618),晋原县地分出部分置唐隆县。贞观十七年(643),安仁县撤销。

灵池县

古行政区划名。武周久视元年(700),分蜀县、广都县置东阳县。天宝元年(742),改为灵池县。治所在今成都市龙泉区龙泉镇。灵池县以其县南分栋山边有一泉池曰“灵池”,故名。宋天圣四年(1026),又改为灵泉县,属成都府。县境内的山原名分栋山,后亦随县名改称“灵泉山”。明代改灵泉为“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明洪武六年(1373),省灵泉县入简县,后置龙泉镇。正德八年(1513),置龙泉镇巡检司。灵泉山亦随之改称“龙泉山”。清末邮电业兴起后,驿站废置,“龙泉驿”则随之成为历史地名,并沿用至今。民国初年,龙泉镇改隶简阳县行政分署。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都市龙泉驿区。

剑南道

古行政区划名。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唐贞观元年(627),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非常著名。其中,重要且著名的辖区有:益州蜀郡,治蜀县(今四川省成都市)辖成都县、蜀县、新都县、新繁县、犀浦县、双流县、广都县、郫县、温江县、灵池县10县;邛州临邛郡,治临邛县(今四川省邛崃市临邛镇)领依政县、临邛县、蒲江县、临溪县、火井县、安仁县、大邑县7县。

益州总管府

古行政区划名。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置。又置西南道行台。号行台省。旋省。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府废。初领六县。后郫县改属濛州,领五县。其管辖范围分别是:成都县(府治)、双流县、新津县、僰道县(治今崇庆县东南江源公社东岸)、晋原县。关于益州在该时期设立的行台省,是隋唐两朝在地方上设置的一种行政制度,作为最高军政机关,在当时的政治、军事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以后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也有较大的影响。直至隋代后,已不存在行台省的设置了。

资州

古地名。资州在1949年之前一直是一大州,资州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禹贡梁州之域。秦并蜀,为蜀郡。在汉即犍为郡资中县地也。后魏废帝二年析武康郡之阳安县置资州,取资水为名也。今四川资中、资阳两县均是古资州地。西魏初置资阳县,为武康郡(今简阳)所辖,武康郡治阳安县(今简阳西北)。北周治资阳,即今县所在。隋移盘石,在今资中北。元末明初时则治今资中。明以资中为资县。清复为州。民国废州,州治为资中县。

彭州(天彭)

古行政区划名。始于境内置县,今境内为繁、郫、湔氐三县地。唐武德三年(620)设置彭州,天彭镇为县治所。《元和郡县志》:“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此为彭州名称的由来。彭州历唐宋元三代,均以天彭镇西北故繁城为州治,先后领九陇、导江(今都江堰市地)、唐昌(今郫县地)、蒙阳等县。明洪武十年(1377),降彭州为彭县,蒙阳县亦废州为镇。明、清两代,彭县皆隶于成都府。

犀浦县

古行政区划名。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分成都县西部分地区设置,其治所在今郫县东犀浦镇。传说因蜀太守李冰治水时沉石犀成浦而得名。宋代熙宁五年(1072),犀浦县撤销,其所辖之地并入郫县。清后期犀浦镇改称犀和镇。1931年,设东一区时复名犀浦。

简州

古行政区划名。隋仁寿三年(603),析蜀郡,分置简州,治阳安(今四川简阳市简城镇),隶益州总管府,辖阳安、平泉、资阳三县。大业二年(606)撤简州,所辖阳安、平泉二县还属蜀郡,资阳县复隶资州。唐武德三年(620),析益州复置简州。简州辖阳安、平泉、金水三县(为避李渊讳,改金渊县为金水县),属剑南道。唐天宝元年(742),改简州为阳安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简州。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降简州为简县。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升简县为简州。1913年,改州为县,摘取简州和阳安之首字,命名简阳县,属西川道。1935年,简阳县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新另建立后,属川南行署区,1953年改属四川省内江行政专员公署。1994年,撤县建简阳市,为省辖县级市,由地级内江市代管。1998年,改由资阳市(地区)代管。2016年,改由成都市代管。

濛阳郡

古行政区划名。位于成都市北郊、彭州市东南部,彭州、青白江、新都和德阳市辖区内什邡、广汉等几市县交界处。隋仁寿二年(602)置濛州,领九陇、清城、郫县;其治所在濛阳镇,该镇历史悠久,素有“濛州左都、天彭重镇”之称。隋大业三年(607),废濛州所辖县改隶蜀郡。唐初,改蜀郡为益州,复置濛州。唐武德三年(620),分益州之九陇、绵竹、导江三县,重置濛州。唐仪凤二年(677),改置濛阳县,隶属于益州。武后垂拱二年(686),置彭州,辖濛阳县。其后历经唐、宋、元、明四朝,明洪武十年(1377),彭州改州为县,濛阳也改县为镇,称濛阳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