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
川峡四路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乾德三年(965),北宋灭后蜀,共得46州府,改“节度使司政区”为“转运使司政区”,初置成都府“西川路”。北宋开宝六年(973),分成都“西川路”于奉节置“峡路”,川峡盆地遂分为东、西两大政区。峡路治夔州(又名云安郡,今奉节),领“遂、合、渝、泸、昌、开、达、渠、巴、蓬、资、戎、涪、忠、万、夔、施十七州及广安、梁山、云安三军”;“西川路”仍治成都府,领“黎、雅、眉、嘉、邛、蜀、成都府、彭、绵、汉、简、梓(今三台)、陵、维、茂、荣、果、阆、龙、普、利(今广元)、兴、文、剑、兴元府(今汉中)、壁、集、洋二十八州府及永安、怀安二军”。太平兴国二年(977),再分“西川路”于利州(今广元)置“东川路”。川峡地区划分为“成都西川路、广元东川路、奉节峡路”三个政区。兴元府(今汉中)则改隶广元东川路。太平兴国七年(982),东川路并入西川路,原属奉节峡路的巴州、蓬州划归成都西川路,而西川路的梓州(今三台)、果州(今南充)、普州(今安岳)、荣州(今荣县),以及荆湖路的黔州(今彭水),则改隶奉节峡路。咸平四年(1001),分成都西川路置“成都益州路、广元利州路”;分奉节峡路置“奉节夔州路、三台梓州路”。宋嘉祐四年(1059),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川路、夔州路,即“川峡四路”,简称“四川”。从此,“四川”其名就见于记载。直至南宋,正式设置带“四川”名衔的四川都转运使或四川总领所统领川峡四路财政,“四川”作为一个地区的名称就正式确定了。
成都府路
古行政区划名。宋乾德三年(965)置西川路。宋平四年(1001),分成都西川路置“成都益州路、广元利州路”。嘉祐四年(1059),又改为成都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县、华阳县,领府1,州12,军2,监1,辖成都府、眉州(今眉山市)、蜀州(今崇州市)、彭州(今彭州市)、绵州(今绵阳市)、汉州(今广汉一带)、嘉州(今乐山市)、邛州(今邛崃市)、简州(今简阳市)、黎州(今汉源县)、雅州(今雅安市)、仙井监(即陵州)、陵井监(今仁寿县)和石泉军(今安县东北)。另,“西山野川诸郡”(今小金、泸定、宝兴县一带)也属成都府路。
益州路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宋代基本行政单位是路,当时的四川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单元,宋代在蜀故地分置成都益州路、广元利州路、奉节夔州路、三台梓州路等,称“川峡四路”。时人将宋代的“四路”和唐代“三川”相合,称“四川”。北宋咸平四年(1001)分西川置益州路,益州路治益州(成都市),领益州、眉州、蜀州、彭州、绵州、汉州、嘉州、邛州、简州、黎州、雅州、茂州、维州、陵州和永康军。嘉祐四年(1059),升益州为成都府,益州路更名成都府路。
崇宁县
古行政区划名。崇宁县(1102~1958),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川西上五县“温、郫、崇、新、灌”之一。唐仪凤二年(677)置唐昌县,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以皇帝年号“崇宁”为吉,改名为崇宁县,县城位于今郫县唐昌镇。其区域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今郫都区西北部及都江堰市、彭州市部分区域。清嘉庆《崇宁县志》舆地图(疆域图)记载:崇宁县域,“北至彭县界十四里;东至新繁郫邑界二十里;南至安德铺(今安德镇)郫邑界十五里;西至桂花、丰乐场三十里,再至灌县界十一里”。其县境东南与新繁(今属新都区),南部及西南与郫县相连,西部与灌县(今都江堰市),北部和东北部与彭县(今彭州市)接壤。1958年,撤销县建置,主要地区并入郫县,其他部分地区分别并入彭县。
崇庆府
古行政区划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以高宗潜藩,升蜀州唐安郡为崇庆军。淳熙四年(1177),再升为崇庆府,治晋源县(今四川崇州市),辖崇庆县(县治崇阳镇)、新津县(县治武阳镇)、永康县(县治街子镇)、江源县(县治在今崇庆县东南江源镇)。辖境约当今四川省崇州市和新津县地,属成都府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为崇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