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个体中的群体”的视角看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

社会心理学的另一大学术传统——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相比,较多涉及群体方面,对正式群体(formal group)与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群集(integration)与集群(category)行为,比如群体的极化现象、群体的沟通网络、竞争与合作、流言的传播、时尚的形成、骚乱和暴动等特殊情境下形成的大众行为,有着独特的贡献。特别是欧洲社会心理学家秉承了涂尔干、塔尔德、勒庞、列维-布留尔、冯特等学者形成的传统,让社会心理学始终具有“社会”的性质。在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看来,群体或大众(mass)虽然来源于每一个社会个体,却又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存在和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人以为这就是自己的观念、态度和意志;或者自己无法摆脱这种观念、态度和意志的控制。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勒庞(Le Bon,又译黎朋、勒邦)便开创了群体心理学研究。他对大革命时期法国人社会心态的研究,特别是他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一书中对群众心理(popular mind)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莫斯科维奇,2003/1981)。与勒庞同时代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G.Tarde,又译塔德)的《模仿律》、涂尔干(E.Durkheim)的“集体表象”(又译集体表征)概念和以后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Freud)的《群众心理学与自我分析》、荣格(C.G.Jung)的“集体无意识”概念、麦独孤(W.McDougall)的“群体心智”(group mind)概念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重要群体心理学概念和群体心理机制。尽管他们使用的词不同,表述各异,但是,都强调群体心理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个体心理的东西。经历了心理学行为主义和认知思潮的冲刷和影响,经过几十年沉寂之后的社会心理学,仍然首先是在欧洲,出现了泰菲尔的社会认同理论(Tajfel,1978),特纳等(Turner et al.,1987)在泰菲尔社会认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自我类别化”(self-categorization)概念,以及雷彻(Reicher,2001)在阐述群众行为的社会认同模式中对于“自我刻板化”等概念的讨论,这一切都让人感到一种回到勒庞的研究取向,一种对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性质的重新强调。这种回归,大概是源于进入了莫斯科维奇(S.Moscovici)在《群氓的时代》中断言的处境:“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社会(mass society)和大众人(mass men)的时代里。”(莫斯科维奇,2003/1981:6)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欧陆的社会心理学从群体结构、类别,群体规范与压力,群体中的社会角色,集群行为(临时性群众行为、暴乱、骚乱、恐慌)、大众行为(时尚、流行、谣言、流言)和社会运动等角度对群体心理学做出的贡献,以及政治心理学和大众传播心理学对民意和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接近社会心态这一概念所处的研究层面或领域。

其中,对社会情绪的研究,例如,乔治(George,1990)的“群体情感基调”(group affective tone)概念,麦金托什等(McIntosh et al.,1994)的“社会诱发性感情”(socially induced affect)概念,凯利(Ke-lly,2001)区分的“群体情感”(group affect)、“群体情绪”(group emotion)、“群体心境”(group mood)和“群体特定情感”(group dispositional affect),为大众心态的情绪方面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而欧洲社会心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作为有关个体与群体心理关系的理论体系,对推进我们探讨社会心态形成机制更是极富价值。这一理论从社会认同的角度,通过知觉过程的“类化”(categorization)机制,抓住“心理群体的形成”(psychological group formation)这一关键过程,主要探讨个体归属于群体、凝聚为群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解释了各种集群现象而不是群体(group)现象,成为战后欧洲社会心理学家对世界社会心理学最有意义的理论进展。社会认同理论还解释了大规模群集状态中的去个性化现象和从众现象,以及合作与竞争、语言的认同作用、社会流动等方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并根据大批的研究发展出了精细模式,以之与主流社会心理学进行了对比。社会认同理论改北美主流社会心理学“个体在群体中”或“群体中的个体”的视角为“群体在个体中”或“个体中的群体”(group in the individual),在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最为典型的是特纳的“自我类别化”理论和浩格(M.Hogg)等人的群体动机理论。从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揭示个体融入社会的机制(参见图1-2),当然它仍然是站在个体的角度,讨论个体如何将群体纳入个体。

图1-2 群体社会心理结构及对社会心态形成机制的推定

在“群体在个体中”这一过程里,个体决定群体是否会影响自己,因为,是否认同群体的主动权把握在个体手中。而情绪的感染就有一些无意识成分,是个体容易失控的方面。个体一旦认同了群体,受到了感染,就会丧失原有的个别性或责任感,就会消失在群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