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文学评论》三十周年纪念特辑
-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编
- 1126字
- 2025-04-08 14:12:31
1987年第3期(总第3期)
文学本体论与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关于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两点思考 /盛宁(3)
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 /冯季庆(10)
“分解主义”运用一例 /王逢振(14)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 /钱佼汝(20)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 /[美]乔纳森·卡勒 钱佼汝译(23)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新补“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石枚(30)
高校版《苏俄文学史》即将问世 /枫林(30)
美的创造
——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 /李芒(31)
“外国文学中的意识流”学术讨论会 /无为(36)
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学传统 /叶渭渠(37)
苏联作家代表团在外国文学所座谈 /季耶(42)
川端康成的“根” /[日]杉浦明平 田星译(43)
悲观主义与联邦德国诗歌 /黄文华(47)
七十年代捷克历史小说的繁荣 /蒋承俊(55)
潘第拉:本我意识的浮沉
——兼谈布莱希特创作中的异化主题 /李扬(56)
美国“南方淑女”的消亡 /钱满素(60)
《第二十二条军规》技巧研究 /仵从巨(67)
北京大学研究生文学与翻译研究学会成立 /一冰(75)
畸形的爱,心灵的悲剧
——论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毕冰宾(76)
埃及评论家谈文学的未来 /郇宇(81)
美国十九世纪文学批评 /董衡巽(82)
《恶之花》:在浪漫主义的夕照中 /郭宏安(90)
难姐·难弟
——哈代小说中的苔丝、裘德 /张玲(96)
泰戈尔美学思想管见 /倪培耕(102)
《战争与和平》中的历史哲学之心理原型及其艺术表现 /蒋世杰(110)
从《席特哈尔塔》看海塞的东方思想 /张佩芬(117)
文学批评方法论变革的一个缩影
——评A·屠尔科夫的《安·巴·契诃夫和他的时代》 /李辰民(124)
“听窗外风雨匆匆”
——读《现代派论·英美诗论》 /张晓丹(128)
扭转世界文学一体化的巨大努力
——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合著《番石榴飘香》的启示 /林一安(131)
评安德里奇《泽科》的叙述风格 /马家骏(133)
《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召开编辑工作会议 /三火(136)
苏联文学中“新的批判浪潮” /季耶(137)
苏联高等学校优秀科研著作竞赛 /启超(137)
关于莎士比亚手稿的线索 /郑士生(137)
令人瞩目的传记:《薇拉·凯瑟》 /一冰(138)
美报载文纪念玛丽安·穆尔诞辰百年 /小于(138)
一部描写爱滋病的小说 /未鱼(139)
夏侠发表新作 /风华(139)
委内瑞拉发表聂鲁达四封重要遗书 /闵仁(140)
1987年西班牙纳达尔小说奖和何斯帕拉奖揭晓 /长人(140)
日、法合作介绍日本文学 /何少贤(141)
联邦德国2500项文化奖 /佳羽(141)
新加坡华人作家连获东南亚文学创作奖 /凌彰(141)
叙利亚诗人尼·格巴尼的新著《被愤怒激起的诗篇》 /钟冬(142)
1980—1985五年间苏联高等学校文艺学科研究活动主要成果摘要(一) /启超(142)
新时代之子
——记毕希纳学术讨论会 /冬青(143)
美国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逝世四十周年纪念会在京召开 /晓丹(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