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业 大市场——湖南2/3现象研究”系列报告之四 湖南日用塑料制品行业发展情况及对策建议[1]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日用塑料制品行业是国民基础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有着广阔发展前景。从全产业链角度看,日用塑料产业呈“扇形”结构,上游石化产业呈“点状”,集中在沿海沿江石化基地;中游生产环节呈“片状”,主要布局在广东、浙江等省份;下游塑料经销、消费环节呈“面状”,分散于省市县和街道乡镇的流通渠道,直接关系居民生产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湖南涟源在日用塑料制品下游环节的市场份额占全国2/3以上,在上游、中游环节亦具有较大影响力。当前,湖南要以打造全产业链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为主要任务,引导在粤涟商制造环节回归,上接岳阳石化产业,下接涟商经销群体,对接创新资源和文创资源,重点建设涟源产业承接基地和四大特色平台,形成塑料制品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 湖南塑料制品行业基础雄厚

从业人员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在外涟源籍塑料行业从业人员约21万人(见表1),年销售额约600亿元。其中,广东约12万人,主要分布在东莞、广州、佛山、揭阳等地。长株潭地区约5万人,在长沙经营的涟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3600余家,以长沙为例,涟源籍商人占高桥大市场的60%、涟源百货城的90%、中天广场的50%。西部地区约4万人,其中新疆约5000人、贵州约5000人、云南约1万人、广西约2万人。

表1 涟源籍塑料行业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生产能力方面:湖南本土的产能不大,2018年累计产量5.61万吨,仅居全国第13位(见表2)。但在全国最大的塑料生产省份——广东,涟源人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特别在东莞,涟源籍从业人员近9万人,从业范围覆盖原材料、加工、模具、生产等所有环节,主导经营东莞大京九塑胶城、东莞塑胶模具城和塑胶产品原材料基地,入驻商户6000多家,生产制造企业590家,基本涵盖从原料进口到生产制造再到产品零售的所有环节。

表2 2018年全国部分省市日用塑料制品产量排行

二 涟源日用塑料制品行业发展的四大优势

1.人才集聚优势

涟源日用塑料产业的最大优势是拥有一支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经过近40年的发展,涟商拥有了丰富的行业经验,积累了一定资本,营销渠道深入全国各级市场,成为湖南(涟源)发展塑料制品产业的最大倚仗和推动湖南塑料制品产业从下游向上游延伸的先天优势。

2.产业转移优势

塑料制品行业依存度高,原料依托石化产业,设备、模具依托装备制造产业,研发、设计依托生产性服务业,以前只有珠三角、长三角满足以上条件,所以涟源塑料制品行业的生产基地主要落户广东。当前,湖南省正在全力建设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涟源地区可比照示范区政策,大力推动“涟商返涟”,在涟源本地再造产业集群。

3.交通便利优势

日用塑料制品单价低、体积大、质量轻,物流成本在成本结构中占比高。受限于涟源当时的交通条件,本地塑料行业未能发展壮大。但是目前涟源交通条件已大幅改善,高速通车里程和互通数量在全国都首屈一指,娄新高速、长韶娄高速、安邵高速、沪昆高铁均已建成通车,有利于提高物流时效,降低物流成本,原有的交通劣势已转变为交通优势,为涟源引进日用塑料企业消除了最大的发展障碍。

4.文创赋能优势

日用塑料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需求主导到要素主导再到目前的创意主导的三个阶段。涟源毗邻文创之都——长沙,文创资源丰富,通过文创产业赋能塑料制品产业,将文创内容与塑料载体相结合,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工具,能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文化内涵,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 涟源日用塑料制品行业发展的三大瓶颈

1.对上游把控力不足

塑胶制品的原材料是石化产品,石油价格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供应链决策风险较高。其中,主要原料之一的聚碳酸乙酯近四年来保持在12000元/吨的高位,为四年前的两倍。此外,湖南本土日用塑料总产量偏低,龙头企业较少,对上游石化企业的议价能力不足,导致原料成本偏高。

2.研发和设计能力欠缺

涟源塑料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自身资金实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相对停滞,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方面与国际品牌还存在明显差距。

3.行业整合难度大

从业人员数量庞大,商会、协会的协调难度大,行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同时,由于落户本地的企业较少,对当地财源建设和产业发展贡献不大,相关部门、行业与涟商的沟通联络不足,对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把握不准。

四 湖南塑料制品行业发展建议

涟源日用塑料制品产业,要充分利用当前3~5年内“消费升级、技术变革、布局调整”的发展窗口期,以“资源整合”为总抓手,建设“一基地四平台”,形成“以基地承载平台,以平台提升基地”的发展态势和“南广东、中湖南、东浙江”的产业格局,打造以涟源为中心的“塑料制品千亿级产业集群”。

1.整合省市县三级政企资源,高规格打造产业承接基地

坚持统筹规划、高位推进,不断压实责任,把塑料产业作为湖南省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重点培育。成立高规格塑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快制定塑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细化产业发展路线图,推进塑料产业健康发展。将涟源塑料产业基地纳入全省化工新材料产业总体布局体系加以支持,适用并落实《湖南省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意见》《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中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相关政策。全力支持涟源高新区牵头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以园中园形式规划建设塑料产业园,为承接塑料产业回归落地搭建载体。引导支持在外涟商特别是在粤涟商返乡创业就业,充分利用统战部、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等沟通平台,通过以商招商模式,定期走访涟商企业,举办项目商洽会,包装推介项目,解读优惠政策,以最浓郁的乡情、最优惠的政策、最好的环境吸引涟商返乡。

2.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要素集聚平台

为上游岳阳石化企业与中游涟源塑料制造企业牵线搭桥,依托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条,在涟源地区培育和引导塑料制品中小企业聚集发展,提高省内企业协作配套的能力。探索“园中园+扶贫车间”双向土地供应模式。整合涟商资源,通过园企共建标准厂房,化解园区用地矛盾。利用白马镇、茅塘镇等地的村镇集体土地,特别是利用废弃学校、空心房等闲置用地,建设扶贫车间,加大厂房土地供给。在不占用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将认定的“扶贫车间”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并优先保障。学习浙江黄岩模式,由当地政府牵头,协会、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注塑机租赁基金,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注塑机租赁服务,降低融资压力和创业门槛。

3.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打造智能制造平台

深度结合创新驱动战略与产业承接战略,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提升塑料制品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实现高标准承接、创新型落户、跨越式发展。完善塑料行业科技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粤港澳、长株潭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鼓励企业积极为科研成果提供中试条件,主动承担中试工厂功能,建立以当地企业为核心纽带的创新网络。引导企业加速登录“工业云平台”,与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电云网、华为软件云、中科云谷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加强对接,通过云平台实现注塑机、各类模具等设备的共用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选择模具、智能调整工艺、智能安排原料等功能,实现终端产品的个性化、小批量生产。探索“机器换人”模式,加大工业机器人购置奖励力度,坚持补优补强,搭建“机器换人”技术交流平台,加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4.整合“一带一路”市场资源,打造对外贸易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为日用塑料制品行业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由涟源市政府牵头,省、市政府大力支持,异地商会或龙头企业牵头主导,以涟源市为核心,整合涟源塑料行业遍布全国的生产、销售体系的优势资源,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鼓励企业在沿线国家谋划布局,以共建生产基地、经贸合作园或产业园区等方式,带动产品、服务进入当地市场,扩大在当地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推动建立涟源塑料产业外贸基地和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引进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通关、融资、退税、物流、信保、结汇等一体化专业服务。探索试行“市场采购”外贸模式。学习浙江义乌、江苏海门等地成功经验,变革监管理念,推动贸易便利化,大力发展高效、快捷、低成本的“市场采购”新型外贸模式,积极申请国家试点,吸引国际采购商聚集,形成小批量、多批次出口及快速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外向型产业集群。

5.整合协会商会资源,打造利益共享平台

强化行业协会商会的统筹协调作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开拓新兴市场、防范投资风险、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重点加强与国家和其他省区市行业组织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投资合作。充分发挥涟源人才优势,支持返乡创业。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境外湖南商会的沟通衔接,为在外涟商提供信息共享、资源聚集、产业整合、金融支持等服务。


[1] 本报告获得湖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谢建辉的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