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力丛书:动态图形设计
- 丁男编著
- 851字
- 2025-04-21 20:20:19
一、机械时代
如果以时间介入画面作为动态图形设计的标志特征,那么动态图形设计与动画和电影同源。在动画视角下,动态图形设计属于动画的一个分支,都是来源于人类视觉暂留现象,即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为“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例如如果你紧盯图片图形中心点20s,再快速眨眼看白色墙面或浅色空旷处,会看到图片图形的残像(图1-4)。

图1-4 视觉暂留现象
1824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彼得·马克·罗杰特(Peter Mark Roget)在他的研究报告《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中首次提出该现象,该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创造“动态”的图像提供了可能。其中标志性的“动态”图像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尤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根据视觉暂留现象发明了费纳奇镜(Phenakistoscope),第一次创作了“运动”的图像。费纳奇镜是将两个圆盘安装于同心轴,圆盘从中心点向外均匀发射至圆周,将圆形分割成16个面积相同的扇形,按动作顺序在每个扇形上画上舞蹈人物,每个扇形边缘有同样的缝隙,沿着圆周呈放射状排列,把圆盘画有人物的正面面向镜子,转动圆盘,就可以在圆盘反面的缝隙处中看见镜子里运动起来的舞蹈动作(图1-5)。这是原始动画的最初雏形,但因只能从缝隙中看到动态,所以只能局限一人观看费纳奇镜,但其核心动态机制与当代动画机制相同,都是将动作分解成一张张序列帧,再组合播放,从而创造出运动错觉。

图1-5 费纳奇镜
1834年,英国数学家威廉姆·乔治·荷纳(William George Horner)改进了费纳奇镜装置,该装置成为西洋镜的雏形。西洋镜的原理和观察方法与费纳奇镜同源,还是通过缝隙观察,但因观察口扩大至圆形,已可以满足多人同时观看。西洋镜的发明将动态图形图像的应用领域拓展至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熟悉动态图像,为电影、动画、动态图形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土壤,但因为技术的局限性,此时的动态图像的呈现只能依靠于手动机械装置(图1-6)。西洋镜随后进入中国,也被称为“拉洋片”(图1-7)。

图1-6 西洋镜

图1-7 西洋镜进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