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古诗词精讲88课(全三册)
- 窦昕主编
- 1802字
- 2025-03-26 16:47:24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探探探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打了一场极为痛快的胜仗。那乌桓多年来屡次攻城略地,侵扰河北一带,盘踞在荆襄的刘表、刘备也一直虎视眈眈。他们一南一北,将曹操夹在中间挤压得透不过气来。而如今他大败乌桓,一统北方,望着这碣石山下波澜壮阔的沧海,顿时觉得满心酣畅,情不自禁作诗一首……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首诗是汉末文学家曹操所写的《观沧海》。
诗义详解读
这首诗叫《观沧海》,意思是观望苍青色的大海。当年诗人打了胜仗,凯旋的时候路过碣石,一时诗兴大发,于是用汉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创作了一组诗。这组诗包含一个序章和四个小章节,《观沧海》就是其中的第一个章节。
单从诗题来看,这应该是一首描写大海的写景诗。但很多同学读完这首诗后,却评价说它写出了一种永恒的情怀,让我们感受到一股从远古吹来的风,穿越千万年的时光到达了宇宙尽头。
同学们为什么会给出如此高的评价呢?别着急,接下来,我们一起详细地解读这首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时此刻,诗人向东而行,登上碣石山,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这片苍茫青绿的大海。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并交代了观沧海的地点。诗人真不愧是一代枭雄,一出场就直接登高望远,放眼天下。
那诗人都看到了什么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形容山岛高耸的样子。奔腾的大海烟波浩渺,水波荡漾。挺拔的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巍然耸立。诗人只用了简单的八个字,就描绘出了大海的壮观。
接着,诗人继续深入远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岛上树木苍翠丛生,各种花草茂盛浓密,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顿时掠起一阵阵洪波巨浪……
秋天本是秋风零落、草木萧瑟的季节,难免会给人一种悲凉感,但诗中所呈现的景色却没有丝毫凋零与感伤,反而有一种豪情壮志。不信你看,秋风下,大海惊涛拍岸,浩渺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这壮丽的景色,正反映了诗人那广阔的胸襟。
诗人顺着海平面,继续远望,看到了苍茫海域与天相接的地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这大海之中孕育出来的;明亮的银河,也好像是从这大海之中发出星光的。
在这苍茫辽阔的大海面前,日月星辰都显得十分渺小,只能随着大海的吐纳而升落运转。在诗人的笔下,大海竟然大到能吞吐宇宙,这是多么新颖而大胆的想象呀!一下子就将大海包罗万象、气吞山河的气势与胸襟展现在我们面前。
见此壮景,诗人忍不住感慨道:“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能见到这样壮丽的美景真是幸运至极啊,我只能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情怀与志向。
诗人的志向是什么呢?他虽然没有明说,但他把自己的感情已融入景色之中,将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都寄托在了那气吞山河的苍茫大海中。
妙语小指南
我们前面说过,《步出夏门行》是一首汉乐府旧题。除了曹操,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叡也用这个旧题写过一组诗。
曹叡是魏文帝曹丕的长子、曹操的孙子。他在位期间曾指挥部下抵御外敌,平定鲜卑,对北方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融合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说,他作为皇帝的政绩可圈可点。同时,他的文学成就也很突出,他尤其擅长写乐府诗,因而和他的父亲、爷爷并称为曹魏“三祖”。
总的来说,曹叡是一位有着政治理想和追求的君王,他向往先祖的功业,有着强烈的追求不朽功名的愿望。他写的《步出夏门行》所传达的情绪和气势,和曹操的这组诗是不一样的。同学们,你们在往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读到很多相同题目的诗词,但不同的诗人会写出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故事,大家要学会区分,学会品味。
趣事连连看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赢得胜利后,开始清理袁绍的残余势力,他首先要对付的就是袁绍的三个儿子。
接下来几年里,袁绍的儿子们在曹操的收拾下死的死、跑的跑。跑到哪儿去了呢?他们投奔了一个叫乌桓的游牧部落。
公元207年,曹操为了彻底解决袁绍遗留的问题,亲自率领大军,远征乌桓。这一次,曹军又取得了胜利,曹操也因为一统北方,变成了“北方一哥”。就在他凯旋的途中,他路过渤海之滨,登上碣石山,远望这壮观的山河美景,心中一动,便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观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