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古诗词精讲88课(全三册)
- 窦昕主编
- 1805字
- 2025-03-26 16:47:2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意探探探
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李白从好友的口中得知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已经踏上赴任之路的消息。昔日里与他把酒言欢、讨论诗词的故人已经离去了。他遥望着江面上远去的小舟,只觉得内心无比愤懑与怅惘……
今天,我们来说说唐代“诗仙”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义详解读
诗的题目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是听说的意思;左迁,指降职,贬谪。诗人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官了,贬去哪儿了呢?贬去了龙标县,也就是现在的湖南怀化一带。诗题的意思是说:听说王昌龄被贬官,去龙标上任了,但诗人没法到好友的身边为他饯行,只能远远地写这样一首小诗寄给他,以表示自己的一份心意。
通过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我们都知道李白生性豪迈、喜爱交友,那些年送别好友时,也洋洋洒洒写过不少赠别诗文。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从写景、叙事,到抒情、寄意,一样都不少。
诗人第一句直接写景,什么景呢?“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就是柳絮;子规,就是杜鹃鸟,这正是暮春的景象。在这暮春时节,柳树上本就漂泊无定的柳絮如今全都落完了,林间枝丫上的杜鹃鸟哀哀切切地叫唤不停,犹如盼子回归。诗人用这样飘零哀婉的情景,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哀愁的气氛。
既然首句已经铺垫好了哀愁的情感基调,那么第二句,诗人自然要叙述哀愁的缘由了。“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表示听说。诗人听说好友被贬为龙标县尉,沿途要经过五大溪,心中不禁愤懑又同情。王昌龄被贬官已经够惨了,还要跋山涉水,去那么偏远的地方赴任。年轻人都要舟车劳顿,更别说他已经年过半百了。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诗人如何不痛心呢?
第三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面对着令人伤感的景色,听说了这样的消息,诗人心中自然也是充满了感伤,可他满心的愁绪与担忧该如何表达呢?诗人唯有将自己的一片心意,寄托给天上那轮皎洁的月亮。
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告诉王昌龄:我们虽然不能当面对饮畅谈,我也不能为现在的你做些什么,但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观望同一轮月亮。我唯有把对你的一片忧心寄托给明月,就让它带着我的哀愁,守在你的窗外,替我陪伴你、安慰你,陪你跨过路上的每条河流,一直到达夜郎县以西的目的地吧!
最后两句诗是本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象征着纯洁、高尚的月亮中,把月亮人格化,让它来做信使、做知音,陪着王昌龄一路西行。这样写,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那真挚深切、动人心怀的情谊,同时又渲染了一种愁情浓郁、连月亮都被感染的艺术氛围。
这也是这首简单质朴的送别诗被历代诗论高度评价的原因,它显示了李白独到的艺术境界。

妙语小指南
读完了整首诗,你知道诗的第一句为什么要写“杨花”和“子规”吗?这么写有什么作用呢?要想知道答案,我们得学会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
首先,你要明白它们的字面意思。杨花是柳絮,子规是杜鹃,这是暮春时节特有的景象,既点明了时令,又切合了主题,并为下文做足了铺垫。你可能会问,诗人既然送别好友,为什么要在开篇这么醒目的地方提到柳絮和杜鹃呢?这就涉及写作的艺术手法了。
柳絮落完了,杜鹃开始啼叫,寓示春天即将远去。许多古代诗人都喜欢用杨花和子规来象征漂泊的哀伤或离别的愁绪。此处,李白也是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寄寓在景色中,借暮春的离去,为全诗营造出送别王昌龄时伤感与惋惜的氛围,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呀!
趣事连连看
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年过半百的王昌龄已经在江宁县丞的位置上干了八年。这个职位相当于江宁县的副县长。这一年,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之罪,也就是不注意生活小节、行为不够端正的罪名而被贬了。
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的县尉,这个芝麻小官比县丞的级别还要低,而且地理位置还挺远。我们刚才说了,唐代的龙标县大概在今天的湖南省西部的怀化附近,而江宁呢,则是在今天的江苏南京。
所以你可以打开中国地图想象一下,王昌龄这么大岁数被贬了官,还要沿着长江溯流而上,到一千二百多公里之外的地方去上任,心情自然是非常郁闷的。幸运的是,这一路上,王昌龄遇到了不少朋友,朋友们给他接风洗尘,也不免要写诗相送,以表同情与安慰。
李白听闻王昌龄去龙标上任的消息后,为了安慰好友,便写下了这样一首简约却不简单的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