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孩子的身体,服药还是食疗?

孩子的身体问题分为急性发作期和平稳期

现在,通过各种渠道找我咨询孩子身体问题的人特别多,我想,可能还有更多朋友找不到我,所以我就把调理孩子的身体的方法写写吧。

我的观点是,调理孩子的身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疾病急性发作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药,但原则是用的方子要量小,力到为止,否则药物皆有偏性,容易伤到孩子。我们要尽量用最少的药味数、最小的分量,不能贪多贪大。

很多家长在找到我的时候都会带着孩子以前的病历,我翻开病历,看到很多方子里的药味数和分量比大人用得还多,这让我很担心。我仔细问了这些家长,结果往往是孩子服用了药物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作用。试想,这么大分量的药物都没有起到正面作用,那会不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呢?

第二阶段——在疾病的平稳期,我们尽量采用食疗、推拿、按摩等方式,这样不仅平稳,还可以日日见到改善。这是我最推崇的方式。

需要提醒大家,如果按照时间来分配的话,调理一个孩子的一百天里,可能只有五六天在处理急症,服用药物,剩下的九十几天都是食疗,或者通过外治、锻炼的方式来调理。我一定要传播给家长们这个观念,否则会有很多孩子长期服药。

为什么要通过食疗来调理身体?

在找我调理身体的孩子中,我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脾胃出现问题的孩子居多。很多非常复杂的病,诊断再三,最后还是在脾胃找到了发病的根源,这让我很费解。

这种现象的出现,让我逐步形成了一个调理的思路——在看到患儿的时候,本能地先从脾胃方面寻找病因病机,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前些日子,有一位朋友找到我说,他的孩子患有鼻炎,总是感觉鼻子堵,有鼻涕。当他把孩子带来的时候,我没有关注鼻炎的各种症状,只注意到了这个孩子的脸色,这是向望诊大师王鸿谟老师学习的思路。

在我看来,这个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脾胃不足,虽然他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看着精神头很足,但是他的脸色告诉我,他的脾胃有问题。

孩子贪玩,是因为他们的生机很强,所以总是很活泼。但这不是判断阳气是否充足的依据,很多脾胃不足的孩子一样活泼多动。如果孩子“蔫了”,除了急症,就是真的出大问题了。

食疗汤

我调理这个孩子,开始的时候用了几天通窍的药物,后来就直接食疗调理脾胃了。过了一段时间,家长告诉我,孩子的鼻炎基本没有什么症状了。类似的情况有很多。

下面我聊一聊脾胃和其他脏腑的关系。

脾胃和肺

现在让家长最头疼的是孩子呼吸系统的问题。当然,谁都会感冒,但是绝大多数的人感冒好了就过去了,可是偏偏有的孩子感冒之后会伴有各种复杂的呼吸系统问题,如鼻炎、哮喘、顽固性咳嗽等,不一而足,这往往是脾胃不足导致的。

在中医里,脾胃属土,肺属金;在五行里,土生金,土是金的母亲,这样脾胃和肺的关系就明晰了——脾胃是肺的母亲。中医有一个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按照这个原则,如果肺虚,那么就要补肺的母亲——脾胃,这就是中医的奥秘。

很多人问:“直接补肺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绕个弯子,先补脾胃呢?”

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聪明之处。你想,一棵树的叶子枯萎了,你是先浇树根,还是先浇树叶呢?同理,要滋补一个脏器,就要先滋补它升发的源泉,这是一种智慧。

脾胃和肝

脾胃和肝的关系我以前谈论过,钱乙说得好,“土虚则木摇”,如果追溯,很多肝经的问题都可以从脾胃找到原因。

脾胃和肾

脾胃和肾,这两者一个是后天生化之源,一个是先天之本。肾里的肾精是先天继承而来的,在出生以后,就要靠吸收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再结合先天之精,最后形成肾精,储藏在肾中。这是我们生长的根本,如果脾胃虚弱,就会影响肾精,导致孩子生长缓慢。

调理脾胃可以通过食疗的方式

那么,该怎么调理脾胃呢?

我主要使用食疗的方法,因为脾胃本来就是运化饮食的,所以食疗更加合适。在中医里,有很多药食同源的好东西,既是药物,也是平时吃的食物,用于调理比较平稳。

脾胃出现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滞;另一方面虚弱。

所谓的积滞,就是本来应该运化的食物,没有完全运化,结果形成了积滞。这种积滞是一种病理性物质的停滞,不一定是食物停留在脾胃中了。

有的家长问我,给孩子吃得已经非常少了,怎么还有积滞?

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积滞不一定是食物停留,还可能是一些其他的病理性产物停滞。有的孩子积滞表现为胃口不好、不吃东西、非常瘦弱、面黄肌瘦、肚子大,而有的孩子则表现为非常能吃。

我在《这才是中医》里写过,明代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叫薛立斋,他是太医院的院长,他的父亲也是御医。他的父亲进太医院,是因为擅长儿科。他们家传的是宋代名医钱乙的学术思想,所以薛立斋对儿科是非常精通的。

他在他和父亲的儿科专著《保婴撮要》中说,“凡小儿积滞或作痛,皆由乳哺不节,过餐生冷,脾胃不能克化,停滞中脘,久而成积。或因饱食即卧,脾失运化,留而成积”。

焦三仙

他说食积的原因是喂养不当,比如,古人认为哺乳之后不能马上喂食,喂食之后不能马上哺乳,就是不能混食。又比如,孩子不能多吃生冷的食物,现在很多孩子从冰箱里拿出来食物就吃。

薛立斋还提出,不能吃饱就躺着睡觉。这一点恐怕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很多家庭习惯把孩子喂饱了就让他睡觉,这样做会伤脾。

调理这种食积可以用药食同源之品——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的合称,如果加上焦槟榔,就是焦四仙)。常用的还有莱菔子(萝卜籽),它具有下气导滞的作用,还可以化痰。有时候,我还会使用鸡内金,如果用生鸡内金,化瘀的力量就比较强,给孩子用的通常是炒的鸡内金。

再有名的中医大师,用的也是这些药,最后讲究的,可能就是用哪味药,分量多大,只要辨证准确,大的方向就不会出问题。这些东西都比较平和,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药食同源之物,用于孩子调理是比较合适的。

另外大家也可以用推拿的方式调理孩子的脾胃,比如捏脊,可以促进孩子脾胃强健,坚持一段时间,孩子的生长发育都会恢复正常。

家长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的孩子,调理的方法是不同的,小的时候可以按摩、推拿,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通过饮食来改善。

什么是脾虚?

脾虚就是身体吸收、运化食物的能力出问题了,它会引起身体无法吸收营养,最终导致阳气不足。

中医有很多气,宗气、肺气、肾气,等等,它们都和脾胃有关,因为只有脾胃吸收、运化之力正常,才能将吸收的食物营养转化为这些气。

脾虚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身体吸收的营养会变少,营养没法运输到全身;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虚之后四肢秉受的营养不足,所以四肢无力,肌肉消瘦。另外,脾虚之人的肺气易弱,因为“脾土生肺金”,肺气是脾胃之气升发而来。“肺主皮毛”,于是人体体表的这些防卫系统——皮毛就会弱,出现头发没有光泽、掉发、皮肤干黄等症状。

什么食物补脾益气,开胃消食

脾虚的孩子要吃补脾益气、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薏米(薏苡仁)、西米、南瓜、熟藕、山药、莲子肉、扁豆、栗子、红薯(番薯、地瓜)、红枣、马铃薯、香菇、银耳、胡萝卜、牛肉、牛肚、鲈鱼、葡萄,等等。

粳米粥

其中我最推荐的是粳米粥。粳米是大米的一种,米粒是椭圆形或圆形的,不像籼米那么长,也不像糯米那么黏。古人认为粳米能益脾胃、除烦渴。《本草经疏》里讲粳米“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所以粳米特别适合用来调理脾胃。

家长可以每天早晨给孩子喝一碗现熬的粳米粥,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很有帮助。特别是粥熬好后上面漂浮的那层米油,对身体有很好的补益之功。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特别是孩子或老人生病了,不爱吃东西,我们就可以给他们喝米油,能让他们尽快好起来。

为了食物味道好,现在各种烹制方法都有了,厨师几乎什么办法都想了,各种猛料都填进去了。我经常看到,某某“祖传秘制”的食物,用了几十味中药炮制。我一看就觉得这个东西不能吃了,我开方子都力图药味少,这“祖传食物”不是越多越好。而且其中香燥性热的调料居多,这些东西吃进去,一定会影响我们的身体。

调理脾胃,要吃应季、应地的食物

调理孩子的脾胃,就一定要给他吃营养丰富的五谷杂粮,吃应季、应地的瓜果蔬菜!

什么是应季呢?

应季就是顺应一年四季的节气,按照果蔬自然成熟时间来吃。现在,无论我们想吃什么,在市场上都能买到,春季想吃西瓜有,夏季想吃橘子也有,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这样的果蔬,很多都是催熟的,要么就是用特殊的方法保存,里面有太多让人致病的东西。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吃应季的果蔬,不要贪嘴,否则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

橘子

什么是应地呢?

北方人要多吃北方栽种的食物,南方人要多吃南方栽种的食物,这就是应地。我们都知道,南方的很多果蔬在北方都不能生长,反之亦然,这就是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不同造成的。大自然是很神奇的,它给不同环境生存的人带来最适合其身体的食物,如果你一定要尝一些跟你所处的环境不相适应的食物,就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什么季节吃什么食物,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这是一种适应,我们的身体和自然已经基本达成一致了。

但是这种情况在塑料大棚出现以后被改变了,尤其是刺激植物生长的激素出现以后,改变更大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各种食物在城市汇集,冰岛的三文鱼、大洋洲的龙虾,我们都能吃到。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够吃到的食物的品种数量,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口腹之欲大大满足了,身体里各种各样的不适也出现了,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