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领导效率:
高效领导是科学也是艺术
有了自驱力,效率才是最高的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工作时特别在意领导的关注和评价。领导来考察,觉得你表现不错,可能就会找你谈话,并告诉你:你要晋升了。我们听到这样的话都会受宠若惊,因为这表明领导很看重我们、要晋升我们。
然而,现在当一些领导对一些90后、00后优秀的销售人员或工程师说:“你做得不错,明年打算升你当主管,继续努力!”对方一听,可能并不高兴,还会反问道:“为什么要让我当主管?我做销售很开心啊!我做码农也很好啊!我管好自己就行,不想管别人。”
很显然,新一代人的想法已经与上一代完全不一样了。
淘宝当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自我驱动。年初时,如果一个员工觉得自己年底想晋升,那就先打申请报告。不打报告的人,一定不会被晋升。能不能晋升两级?可以,你同样要打申请报告要求晋升两级,然后公司用晋升两级的标准要求员工,用业余时间增加培训强度,报名的员工也不会有怨言,因为是他自己主动要求晋升的。
对新一代人来说,想让他们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就要看企业能不能给予他们自我驱动的机制。一个人有了自我驱动力,效率才是最高的。
自我驱动是个人效率最好的来源
从前我们管理企业,面对的员工更多是80后,这些人大部分属于第一代独生子女,我们暂且称他们为“独生子女1.0版本”“温饱一代”。他们中很多人可能还有一些贫困的记忆,小时候家庭无法为他们提供更多帮助,为了摆脱贫困和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他们也更能吃苦。我记得我们以前在招聘80后员工时,经常会询问他们的家庭环境,会问他们“你的梦想是什么”。不少80后的梦想都是通过自己的拼搏,把家人从农村接出来,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面对这一代员工,激发他们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的收入翻倍。当然,他们身上仍然有父母那代人的影子,用精神鼓励、给予荣誉等方式也能激励他们。但从整体上来说,物质生活的提升可以更好地驱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今天,90后甚至00后已成为社会和企业的中坚力量,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独生子女2.0版本”“小康一代”。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明显好过上一代。在他们的理念中,“好玩比好用更重要”。如果你问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很可能是“一边撸猫,一边写代码”。就算是离职,他们给出的理由也都是从自我感受出发,比如“我不喜欢老板,他天天板着脸一点也不好玩”。相较于对物质方面的需求,90后和00后工作效率提升的动力,往往来自他们对这件事情本身的喜欢和热爱。80后“干一行爱一行”,到90后和00后身上已经转为“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了。
物资匮乏的时候,“好用”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经济好了,日子也不错,光“好用”可能就不够了,更重要的是“好玩”。
这让我想到一个例子。很多人都用过诺基亚手机,但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能见到这个品牌的手机了,诺基亚到现在也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把品牌做垮的。诺基亚的最后几个机型,在音乐、游戏、地图方面都有设置,也有触摸屏,还花钱买了几百万首歌的版权,让用户可以免费听,几万款游戏装在手机里,可这些很多人都不知道。
问题出在哪里呢?
作为电话和通信工具,诺基亚真的好用。我的最后一部诺基亚手机大约用到2015年,那年我去非洲的野外看动物,在离狮子十几米的地方,我的手机突然响了,把狮子吓了一跳,也把我吓了一跳。周围同伴其他品牌的手机都没信号,只有我的诺基亚手机有信号。
诺基亚始终认为,自己要做一个好用的通信工具,诺基亚也是这样做的。但后来我有机会跟苹果高管交流,对方说,每天打电话超过2个小时的人基本是在呼叫中心工作的人,一般人不太会超过这个时间,但是,每天玩手机超过2个小时的却大有人在。基于此,苹果手机的定位首先是好玩,其次才是好用。
今天做产品,要找到能让用户觉得产品好用且好玩的点,产品才能卖出去(见图2-1)。做企业也一样,你要找到真正能驱动员工动力的点,那就是从“干一行爱一行”到“爱一行才干一行”。企业要有“好玩”的要素,比如可以让员工带宠物来上班,让员工主动提高工作热情,而不是逼着他们去提效。

图2-1 自我驱动在不同时代的演化
自我激励是提高个人效率的核心
任何一个企业中,如果每个最小的作战单位都有活力,企业就会有活力。企业应该想办法把一个大的组织变小,因为在一个1万人的企业,哪怕是100人的企业中,个人的成就感都会变得很小,也很难有动力突破自我、提升效率。
当你把大的组织拆分为一个个小组织后,只要这些小组织有活力、好驱动,你的整个组织效率就可以提高。现在很多店铺搞内部员工加盟,让员工自己当老板,就是在拆分组织,让每个员工都为自己的目标做事,自己选店长、选主管,他们当然会有动力。
一个团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团队中每个人的目标或梦想是什么,然后帮助他们实现,或者创造机制让他们实现。这是最有效的自我激励方式,也是提高个人效率的核心点。
提倡员工自我约束
个人效率提升,仅靠自我驱动、自我激励是不够的,企业管理肯定还要有一定的约束力。然而,90后、00后都不喜欢被约束,特别讨厌被管头管脚,那怎么办?提倡自我约束。
以前我工作的公司,员工晚上加班的话,可以在公司免费吃一顿晚饭。当时,一顿晚饭的成本是15元,一年有大约250个工作日,公司每年要支付大约2000万元。
最早的管理方法很简单,员工提出加班申请,主管批准,然后给员工一张餐券。晚上6点开饭后,员工就可以去吃。大家觉得这个制度很正常,因此沿用了很多年。
但是后来我们反思,这个制度是不是真的好呢?
首先,没人规定工作到几点以后算是加班,所以有一些员工晚上6点去吃饭,6点半吃完,到办公室加班到7点离开。公司中没有制度说这样不行。
其次,我们从来没想过,每天有五六千人申请加班,主管一一批准、发餐券,这个动作要花费多少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因为有五六千人要把申请理由写在纸上,或者通过OA(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交给主管,主管再撕一张餐券给员工,这些都是有成本的。
在发现这些问题后,公司干脆就取消了申请制度,并且跟员工讲,加班晚餐是给加班员工提供的,如果你不加班,最好不要吃;但如果你当天很累,回去不想做饭,吃完后再回去也没关系。反正公司是大家的,把公司吃光、吃穷后,咱们就散伙。
取消报批手续后的第一年,加班餐费比前一年多出了100万元,看似好像更不合理了,但计算一下,200多个工作日,每天几千人提出申请,主管批准发券,中间消耗的人工效率何止100万元!更重要的是,员工感到更自由、更满意了。
大多数团队和员工,都有自我约束能力和正常的道德底线。要提高个人效率,就不需要设置太多制度约束,而是鼓励员工自我约束。你在把“制度约束”变为“自我约束”后,还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他会觉得,公司没有约束他、管制他。
在企业管理中,德治比法治更有效,它需要的是价值观的塑造与认同,而不是越来越厚的制度手册、越来越多的规定。企业和员工在斗智斗勇中只会持续内耗。现在人们在公共场合,将背包、手机等遗落在某处,可能都不会被他人拿走,说明社会整体的道德感正在提升,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公司员工的道德会相背而行。
作为企业管理者,我认为我们应该经常思考一下:企业的自我驱动措施是什么?激励手段是什么?企业有没有对员工进行太多的约束和限制?这些措施和手段是否在持续地提升企业的隐性成本,降低员工的个人效率?尤其在面对年轻员工时,自我驱动、自我激励往往比靠管理者给他们“打鸡血”更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