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化语境与性别意识的互动关系

本书主体部分的研究是对中国叙事文学作品进行症候式阅读,选择以《莺莺传》《霍小玉传》《谭意哥记》《桃花扇》《红楼梦》等为代表的古代叙事文学;以丁玲、张爱玲、萧红等为代表创作的现代小说;以陈染、徐小斌、残雪、铁凝、安妮宝贝等为代表创作的当代小说进行个案研究,以点带面,达到对性别意识从传统到现代演变的总体把握。最后论述近年来中国女性小说的悲剧性症候的表现与文化逻辑,以及性别诗学的建构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在此,性别诗学的范畴具有如下界定:是指以男女平等、两性和谐为性别价值目标,以性别为视角考察文学作品、文学活动和文化传统,揭示男女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历史与现实,“挖掘男女两性特殊的精神底蕴和文学的审美表达方式,并试图说明其产生缘由”[10],具有动态生成能力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本书所涉及的叙事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女性形象作为叙述的焦点,以呈现性别意识、性别特征和性别关系作为中心环节的小说,这些小说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极深地抵达了作为历史和社会无意识的女性经验与女性心理。大致来说,主要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具有明显的女性本位意识,并将女性形象置于社会文化结构中进行观照和描写;第二,以基本写实的方式描写女性的日常生活、生存状态,以及女性置身其中的社会的世态人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女性的真相和性别主体意识;第三,主题往往是非政治化的。一般通过描写女性的生存状态来表达某种文化思考或价值诉求,基本回避政治意识形态主题。性别意识即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对女性的角色、地位等问题的认识,是女性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性别意识并非生就的,而是女性在与男性他者长期的历史对话之中形成的非稳定的动态过程,是在男女生理差异的基础上,由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所建构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我身份认同。性别意识的重点不在于女性自我的内心生活上,而在于其社会、文化构成部分,性别意识既与特定的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又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息息相关,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决定着性别意识发展流变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随着时代文明形态的更替,性别意识的内涵也必然发生变化。

马克思说过:“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11]相较于男性的主体地位,女性以“第二性”的身份出现,女性的生存体验更单纯地倾注于现实。叙事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创作的,作家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必然投射到其创作中来。笔者一方面结合文本创作的文化语境,从历史文化与性别意识的互动关系中探索中国社会从封建伦理到现代伦理的变迁;另一方面“向熟悉的文本提出当代问题,来重新激发它们的活力,如是澄清文本,深化它们的神秘内涵”[12],通过文本分析达到对具有本土女性生命体验的审美特点的理论归纳,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两性和谐为性别价值坐标的性别诗学体系。

日本学者竹内好认为:“学问与生活并非同样的事情。然而,从终极结果上说来,与生活不相联系的学问根本不存在,任何学问都是从我们应该怎样生存这一追问出发的。”[13]竹内好将生活和学问联系起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视域来切入文学研究,进入作家及其作品的生命世界中去,以获得真切的生命体验与具体的生活场感,这种鲜活的研究范式也是本书所遵循的。在结构安排上,以时间为经,以中国叙事文学作品为纬,抓住古代、现代、当代小说的不同叙事特点、伦理指向与文化语境的互动关系进行剖析,打通中国古代与现当代叙事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在利用西方话语资源对文本进行诗性观照的同时,立足于本土的历史文化经验和语境,通过文本分析达到对具有本土女性生命体验的审美特点的理论归纳,发挥性别诗学的现实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加强其介入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强调自强、自立的女性意识,为两性和谐的人文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1]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5页。

[2]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

[3] Elaine Showalt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Princeton University,1977.

[4] 苏红军:《成熟的困惑:评20世纪末期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上的三个重要转变》,转引自《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杨义:《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第20页。

[6] 杨义:《感悟通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7] 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页。

[8] 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0页。

[9] 魏天无、魏天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第149页。

[10] 林树明:《迈向性别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1页。

[12] [美]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王宏图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封底。

[13] [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孙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