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验主义散文艺术比较研究
- 江锦年
- 1566字
- 2025-04-24 18:32:30
前言
超验主义从一开始便既是一场文学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美国文艺复兴的巨大驱动力量和主导力量,并代表了其发展的高峰。超验主义最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散文的创作上。本书将美国超验主义散文置于世界文学的视域下,主要以古代希腊散文和中国明清散文为借镜,进行比参研究,为我们全面考察超验主义散文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及艺术品格提供一条新的认知途径,并为跨文化间的散文艺术比较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
本书主要由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开宗明义:超验主义运动是美国文学独立的前驱。超验主义散文的文学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学评论界。对此,结合中国的大散文观以及国内外散文范畴的变迁历史加以分析,从而使超验主义散文的体裁、题材、立意和形式等具有的特征在大散文的视野下得到统一性把握,并如实反映出超验主义散文具有包容性的范畴特征。
正文由三个板块构成,分别为以下三章。第一章“与圣经新约散文的比较研究:世俗性与劝诫性的融合”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分析两者的创作主体都关注世俗生活,并注重对世俗生活的叙述和阐发。在此基础上探析超验主义散文的世俗性文化渊源。第二节分析超验主义文人在散文创作中自觉地应用了圣经文学的叙事策略,使其散文发挥了劝诫作用。第三节考察两者如何融合世俗性与劝诫性,论证两者融合的共同纽带是创作主体都自觉地赋予自身以传教者的身份职责。由于融合了世俗性与劝诫性的特征,所以超验主义认为“没有历史,只有传记”,尤为注重个人经历的价值。
超验主义散文本身就是多元文明的产物。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外研究者在相互交流与借鉴上出现了很大的落差。这就是中国学者一向勤于借鉴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来研究文学作品,而西方学者向中国借鉴得少。正文第二章主要以中国明清散文为借镜,并将超验主义散文置于中国文学批评的视域下予以观照和比较,探究散文创作的艺术规律。这一章第一节主要从文体、散文家的主体性意识及其审美倾向三个层面进行比参研究,分析两者的创新性。第二节分析超验主义散文的保守性。两者在保守性方面具有共性,即表现为对工商业的批判态度和对小说的抵制。但是,两者的立场视角以及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不一样的。笔者将对其保守性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文化探析。第三节分析创新性和保守性融合的共同基础在于创作主体对创新和保守两者关系的哲学思考。
第三章“对美国散文的线性梳理”有三小节。前两节探究美国散文的分期及其特点。纵观美国散文的发展史,殖民地时期和独立战争时期的散文创作为超验主义散文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超验主义散文则准备代表了美国散文的成熟。此后,散文的发展由于受到斯文传统的侵蚀,不能很好的表达自我和反映时代与民心,出现了衰微的趋势。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散文的衰微局面得到了扭转,直到今天其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格局,显现出巨大的活力。第三节分析超验主义散文对美国文学本土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尤其重要的是,从对超验主义散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预见美国散文的兴盛、衰落和重新崛起。这说明散文文体的生命力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试图获得对当今散文富有指导意义的成功经验。
最后一部分是余论。这一部分分为三节。第一节分析造成超验主义文人集团集聚和离散的主要因素,帮助我们更深入和更全面地了解超验主义运动及其散文的创作特色。第二节和第三节通过跨越性比参研究,论证超验主义文人在散文创作中注重建构散文的宏大境界,平衡散文纵横两维度,试图得出对当今散文鉴赏、散文批评、散文创作以及散文理论建构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经验总结。
本书的写作、编撰和出版离不开许多师长、前辈的指导和督促,离不开同事、家人和亲友的关心和帮助,中国社科出版社的陈肖静女士为本书的面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笔者在此深表谢意。由于笔者的研究水平受限,本书肯定还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