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徐懋庸的《街头文谈》《文艺思潮小史》《怎样从事文艺修养》

徐懋庸的第一本文艺理论著作是《街头文谈》,探讨一些文艺理论的主要问题。在徐懋庸之前,用通俗的文笔写文学论文的,已有夏征农先生。夏先生在1934年初,在“申报流动图书馆”的读书指导部工作,负责答复关于文学的问题,因为问者大抵是初学的青年,所以他的答案非做得通俗不可,又因问者所出的题目,大抵是很具体的,所以他的指导也十分切实。他后来把那时的答案编成一册,命名为《文学问答集》。徐懋庸承认这就是他的通俗的文学讲话之前的珠玉。后来《新生》周刊的编者艾寒松劝徐懋庸写些类似的文章,徐懋庸便一礼拜一次地写起“街头文谈”来,并用“力生”的笔名在《新生》周刊上按期发表。当发表到第十一篇的时候,《新生》便在“妨碍邦交”的罪名之下被禁止了,还有两篇写好的“街头文谈”也不曾登出。隔了数月,《生活知识》创刊,要徐懋庸继续写下去,也是每期一篇。于是徐懋庸重新动手,但是不满十篇,终因忙于他事而停止了。1936年5月编印单行本时,还加了不少《街头文谈》之外的文艺论文进去。《街头文谈》由上海光明书局于1936年5月出版,共收文章28篇,附录4篇。末尾所附的几篇译文,《心理描写与新现实主义》《随笔三则》《王尔德》《“笑”之社会的性质与幽默艺术》都是徐懋庸自己所译,因为每篇都和“文谈”中的文章有些关系,所以也编了进去。

图19 《街头文谈》的封面

街头讲话的特色,是通俗,同时免不了浅薄。徐懋庸说:“我的文章的通俗程度,曾经一个工人和店员所组织的文艺团体的评判,是在柳湜和陶行知两位先生中间。至于浅薄的程度,则使一种叫作《新人周刊》的起了这样的怀疑:‘徐懋庸也懂得文艺么?’我自己也知道,不是一出世就懂得文艺的。直到现在也还在学习中,而且要学习到死的;目前敢说已经懂得的斗胆,实在没有。《街头文谈》只是我在学习中的笔记,虽然浅薄,却也曾获得不少的爱读者,因为它还通俗。这证明着通俗的文艺理论,是怎样的为大众所需要!”

尽信书,不如无书,主要是因为有些书中讲的道理并不是依据实际情况阐发宏论。徐懋庸对文艺研究中的类似情形非常反感。他说:“世上有许多事情,本来是简简单单,平平凡凡,谁都每天在做,每天在接触的,但被学究先生们咬文嚼字,转弯抹角的一议论,却往往变成糊里糊涂,莫测高深了。”徐懋庸在这里开门见山地指出一些空谈理论的书籍的无益。“倘若翻开一本《文学概论》之类的书来,那就会遇到一大篇愈说愈使我们不懂的原理。拿了那些原理去和一篇小说或一首诗歌去对对罢,却不知道在哪里相合。假如太老实的人,把《文学概论》之类当作文学的门径,读得很熟,读得很多,那么他就要一世不能欣赏文学作品,也要一世写不出文学作品。古今中外,凡是有名的文学家,多半不是翰林院和大学士出身,就是因为进过翰林院和大学的人,专在那里研究‘文学概论’之类的缘故。”“倘是真要懂得文学是什么,或为想使自己能够写作品的人,那是应该在《文学概论》之类以外的地方去留心,去用功夫的。”整部《街头文谈》,针对现状,联系实际,结合具体作品并辅以个人创作经验娓娓道来,体现了他对文艺基本问题的一些看法。

徐懋庸的《街头文谈》,“文笔轻松活泼,有独到的见解,引人入胜。”“这些文艺短论,随意落笔,侃侃而谈,无拘无束,每一篇突出一个中心思想合起来构成一个体系。”张大明还认为徐懋庸的《街头文谈》不像大学教授的高头讲章,板着面孔,叫初学者望而生畏。而是吸收了中外古今关于文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针对青年的实际,根据社会需要,像摆龙门阵一样,将历史规律、文艺原理阐释得深入浅出。

图20 《文艺思潮小史》的封面

徐懋庸的《文艺思潮小史》,最后在1936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光华书店发行。1948年又在哈尔滨出东北版,改由生活书店发行。

徐懋庸认为这一本小册子,不能算是一种著作,只是好几种文学史和文艺思潮史的内容撮述,尤以弗里契《欧洲文学发达史》和柯根《世界文学史纲》等几种为主要根据。这两本书是中国当时仅有的较详细的唯物观世界文学史,徐懋庸认为青年们必须一读。

有什么撮述的必要呢?徐懋庸解释说:一则许多书卷帙太大,内容太繁,非自学的青年在短时间所能读完,并且倘没有一些预备的知识,读了也难完全了解。二则原有各书,所叙的时代,大抵不完全,如《欧洲文艺发达史》,从中世纪说起,而忽略了古代,《世界文学史纲》则叙述现代处很是简略,尤其是苏联的文艺思想,普通的文艺史上都还不曾提及。三则原有各书虽都有独到之见,但也各有错误的观点,初学的青年,往往难以辨别。因此,徐懋庸认为有必要编一本简明的包括各时代的、采原有各书之长而舍其所短的小册子。故而,当“青年自学丛书”的编者向他征稿时,他就认定了这一工作。着手之后,他又想到普通的世界文艺思潮史都不涉及中国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缺陷,因此最后又自撰《中国文艺思潮的演变》一章,说明“五四”以来直到目前的中国新文艺思想的发展。这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特点。1936年11月,徐懋庸完成了这份工作。

全书分为十章:第一章《决定文艺思潮的力量》、第二章《上古和中世纪的文艺思潮》、第三章《文艺复兴》、第四章《古典主义》、第五章《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第六章《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第七章《所谓世纪末的文艺思潮》、第八章《二十世纪的种种倾向》、第九章《新现实主义》、第十章即《中国文艺思潮的演变》。作者拟从思潮的角度概述从古代希腊到现代的西方文学的历史,并兼及中国现代文学。

《怎样从事文艺修养》的写作缘起是这样的:徐懋庸自认为他的《街头文谈》实在只是些浅薄的常谈。但《新生》的读者多半是自学的青年,所以不在乎它的浅薄,而爱好它的浅近,大加赞许。这就使他后来在《大众生活》上,又用了“林矛”的笔名,写起“文艺修养”来。可是后来《大众生活》也和《新生》一样,遭了禁止。“文艺修养”自然也像“街头文谈”那样中断了,先后只登了12 篇。对于《大众生活》的灭亡,徐懋庸想要留个纪念,所以决心把“文艺修养”编成一本书,除了已经发表的12 篇之外,又新写了9 篇,并加了3篇附录。附录的最后一篇,是叶籁士先生所译的加里宁的谈话。加氏虽不是文学家,但他的指示,徐懋庸认为对于初学的青年一定很有益。《怎样从事文艺修养》由上海三江书店于1936年12月15日出版。

图21 《怎样从事文艺修养》的版权页

这本书的主要篇目有《高尔基和香菱》《几首诗的比较》《一种基本的觉悟》《偶然做做或拼命去做》《李杜文章》《文艺和社会科学》《文艺和自然科学》《文艺和哲学》《文艺和一般艺术》《文学遗产》《找寻影响》《“身边文学”和“世界文学”》《文艺家的人格修养》《怎样研究文艺理论》《怎样理解诗》《怎样理解戏剧》《怎样理解小品文》《怎样理解小说》《怎样理解文艺批评》《怎样理解文学史》《怎样研究文艺思潮》,附录三篇《高尔基的新人道主义》《报告文学》《跟青年农民作家谈文学》等。

徐懋庸的《怎样从事文艺修养》后来没有再版,1984年出版的《徐懋庸选集》也没有选入,研究者相当少。但是,如果我们将其内容对照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概论主要教材,不难发现:《怎样从事文艺修养》不仅阐述了文学的常道,而且建构了与后来诸种教材大致相同的论述体系,只不过个人的经验与特点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