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
- 李先国
- 1367字
- 2025-04-24 20:21:23
第四节 许钦文的《文学概论》

图16 许钦文的《文学概论》的封面

图17 许钦文的《文学概论》的版权页

图18 许钦文的《文学概论》的封底
《文学概论》是许钦文1932年8月至1933年6月旅居蜀地时,在成都的几个专门学校里讲授文学概论课所撰写的讲义。1936年4月出版,上海北新书局发行。
《引言》中许钦文根据许多人在尽力地“反对文学”的现实,先探讨了“究竟要不要文学的问题”。他归纳反对文学的理由为三点:“一,文学是浪漫的,现在不要浪漫的行为,所以不要文学;二,救国强种,要用科学,所以不要文学;三,研究了文学,会得赤化起来,所以不要文学。”[9] 对于第一点,许钦文认为这还是站在古典主义的角度看待文学,没有看到文学后来的发展,已经经过了自然主义、新浪漫派的发展,而新浪漫派文学也注重理智,只是也要理想,也要情感罢了。对于第二点,许钦文除了认为自然主义就讲科学外,而且以法国和苏联革命后立国的史实证明科学需要文学的指导。对于第三点,许钦文认为,文以载道,文学既可以宣扬共产主义,也可以宣扬民族主义,而且在民族的前途上,需要文学宣扬主义、教养民众。[10]许钦文在《引言》中就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文学静止观、文学狭隘观和文学机械论)进行的批驳,显示出紧跟时代的进步观念,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以及难能可贵的民族立场。
许钦文的《文学概论》全书分为总论、分论、余论三部分,共计三十章。总论分为十六部分:文学的地位、文学的内包、文学的成分、文学的意义、文学的新旧、发生文学的原因、创造文学的情形、化妆出现、便化、具象性、暗杀、共鸣作用、普遍性、真实性、净化作用、文学的派别。其总论等同于文学本体论,阐释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分论包括八部分:小说的意义和地位、断篇的描写、小说的体裁、诗歌、散文诗、剧本、童话、随笔。其分论以文学体裁为序,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等。余论分为六部分:幽默和讽刺、观察、描写形容和譬喻、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学同生活、作品一班。其余论涵盖了文学批评以及对一些作家作品的具体评析。
鲁迅先生对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翻译、推荐、讲授、再理解和公开传播,影响了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许多文学理论著作者,他们对厨川白村的苦闷理论,都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呼应、阐述与演绎。与鲁迅先生过从甚密的“五四”青年许钦文,则因其自身的坎坷经历而全身心地拥抱厨川白村的苦闷理论,并对其加以极其个性化的阐释与演绎。苦闷成为贯穿许钦文《文学概论》的一根红线。[11] 例如,许钦文所谓的“化妆出现”,其实是指作家将实际的人生苦闷,用一种伪装修饰的手段表现在文学里,以达到平衡缓释实际心理的作用。所以,他又特别强调“文学是救济神经病的”,即肯定文学有缓解人生苦闷、平衡社会心理的功效。在创作论中,许钦文用“未然”和“已然”两个概念来区分“表现的文学”和“再现的文学”。在许钦文看来,“表现的文学”的“未然性”体现在“理想人物”的塑造上,这个理想人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人物,目的是为读者“示范”生活;“再现的文学”的“已然性”,体现为所描写的发生过的实有的人或事,但依然需要作者“虚构”具体的故事情节。可见,许钦文看重的是作家的主观性与个人性。为此,他创设了一个新词——“探心的险”——来比喻作家的想象与虚构。其针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鉴赏与批评,也显示出其对苦闷文学理论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