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范寿康的《艺术之本质》《美学概论》

范寿康1895生于上虞丰惠镇。早年入私塾肄业,14 岁考入宁波府中学堂,1912年,应试入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19年升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主修教育与哲学。1923年学成返国,归途经过上海,被同学先辈郑贞文(化学专家)、周昌寿(物理专家)邀入商务编译所,任哲学教育部编辑,主编《教育大辞书》。其间有一时期曾任郑贞文、周昌寿组织的中华学艺社编辑部部长,主编学艺杂志。著有《教育哲学大纲》及《美学概论》等书。1926年北伐军兴,时局动荡,1927年秋离沪,被聘任上虞私立春晖中学校长。其主持校务之暇,写成《哲学及其根本问题》一书。1930年6月20日被绑架50天,健康受到损害,于是在1931年北上,经青岛至营口省亲并修养,出版《教育概论》及《论理学》。1932年应安庆省立安徽大学聘,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编《近代六大教育思想家》一书。1933年应王星拱先生聘,转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文哲季刊》主编。所著《中国哲学史通论》一书颇受学术界的重视。

图12 范寿康的《艺术之本质》的封面

图13 范寿康的《艺术之本质》的版权页

范寿康的《美学概论》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5年中华学艺社创办了学艺大学,其中设有文科专门部(内设文学和社会学两系)和法科预科(内设法律和政治经济两系)。范寿康任该大学的董事和法科的主任。而其文科中设有美学一门,其课程由范寿康担任。也正是因此范寿康才得以在日后出版了《美学概论》一书。范寿康在此书的自序中写道:“主任文科者为旧友郭沫若先生。文科课程中列有美学一门,校中欲觅一适当之教师,而海上苦无专门功究美学之人,沫若因邀请予担任。予于美学仅在大学时代听讲一次,此外愧无深广之研究,辞之再三,而沫若邀之弥坚,不得已始勉承其乏焉。”学艺大学仅仅维持了一年就解散了。1927年范寿康将其一年来的美学讲稿整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遂成《美学概论》一书,此书是我国最初的美学教材之一。这是一部比较完备的表述范寿康美学理论的书。

范寿康《美学概论》全书共分为六章,系统而详尽地探讨了美的经验、美的形式原理、美的各种分类等基本的美学问题。六章分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美的经验;第三章,美的形式原理;第四章,美的感情移入;第五章,美的各种分类;第六章,美的观照与艺术。

图14 范寿康的《美学概论》的封面

图15 范寿康的《美学概论》的版权页

1924年范寿康先生翻译了伊势专一郎的《艺术之本质》一书。但是此书到1930年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在此书的末尾自述本书取自日本学者伊势专一郎的著书。作者批判了那种认为艺术即美的对象的观点,主张在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中找到美的对象的特征,继而区分了崇高、优美、悲壮、滑稽、谐谑、丑等美的各种类别。

范寿康编译的《艺术之本质》的目录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美的对象

一 艺术作品 二 快不快与美

第二节 美的态度

一 非功利的态度 二 分离与孤立 三 感情移入 四 艺术观

第二章 崇高

第一节 崇高之一般的形相

一 量的感情 二 深的感情 三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四 无形式雄大自由

第二节 崇高之主要的种类(一)

一 恐怖的崇高 二 战栗的崇高 三 凄惨的崇高

四 沉郁的崇高 五 快适类的崇高

第三节 崇高之主要的种类(二)

一 壮丽 二 严肃 三 壮静 四 庄严 五 激情

第三章 优美

第一节 优美之一般的形相

一 优美的成立——美的精灵 二 优美之感觉的形式

第二节 优美之主要的种类

一 高尚的优美 二 可爱的优美与粗硬的优美

三 温雅的优美 四 峻严的优美 五 婉丽的优美

第四章 感觉美

一 广义的感觉美与狭义的感觉美 二 感觉美的形式

三 粗硬与魅惑 四 华丽与纤丽

第五章 精神美

一 精神的印象 二 精神美之感觉的形式 三 瘦硬

四 柔

第六章 悲壮

一 混合感情 二 悲壮之一般性 三 悲哀

四 悲壮之主要的种类

第七章 滑稽与谐谑

一 滑稽 二 滑稽的种类 三 谐谑

四 谐谑的种类

第八章 丑

一 丑之消极的意义 二 丑之积极的意义

范寿康把艺术的本质问题与美的本质联系在一起。艺术是什么?换言之,通常所称为艺术之文学、美术、音乐、演剧等其中哪一点是有称为艺术二字的价值?他认为,这个问题,吟味起来,实在和“艺术作品的哪一点究竟是我们美的经验之对象?”的问题大致相同,更一般地说来,就是:“美的经验的对象——美的对象——究竟是什么?”[4]

范寿康认为美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普通的人们往往以为艺术作品就是美的对象。他们以“艺术作品”四字来分别美的经验和其他的经验。详细来说,他们以为美的经验由艺术作品出发,在艺术作品上终结;就是说,美的经验始于艺术作品之感觉,终于艺术作品之判断。他们把这一点作为美的经验与其他经验所不同的根据。因为这个缘故,他们把由作品得来的快不快或满足不满足当作对于该作品的美的价值判断;而且以为这种美的价值判断,倘为同一的作品所唤起,那么,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稍一反省,就觉得这种见解是错误的。[5]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过是构成美的对象的材料罢了。所谓美的对象乃是由感觉的材料所构成的主观上的形象。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艺术作品只有理解艺术者才能知道他真正的价值。[6]“由艺术作品所得的快感不能看作美的经验。”[7]

范寿康先生本人并没有把美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他是个美学家,但更是一个哲学家和教育家,美学著作只是其著作中极小的一部分。其大部分著作都是哲学、教育学方面的。据资料统计,其哲学方面有著作13 本,文章24 篇;教育学方面有著作9 本,文章14篇;而其美学著作仅2本,文章2篇,并且这些内容还有重复,只是在出版的先后、内容的选择上有所差异,一本《美学概论》加之《艺术之本质》的第八章《丑》,已经涵盖了其所有的美学方面的著述。而且,其在此书(《美学概论》)的序言中也坦言,自己于美学并无深广之研究,只是在大学时代听过一次美学讲座而已。就是《美学概论》出版以后,他也没有再继续去探讨美学方面的问题。他没有再发表任何专门的美学方面的文章。而1930年出版的《艺术之本质》一书,实际是六年前即1924年译出的。

范寿康先生的美学思想是从日本移植而来的,缺乏自己的创见。其美学著述其实是日本美学家阿部次郎及日本学者伊势专一郎的著作的编译。他的著述在当时的中国美学界起到的只是一种普及美学知识的作用。他自己也在《美学概论》一书的自序中谦逊地说道:“其内容之肤浅驳杂,更不待言。所以问世者,觉一年来个人研专之结果,或可略示初学者以斯学之门径,而节省其少许之时间与精神而已。故望读者对于是书,幸以参考用之,资料视之,勿以完璧期之也。”

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抹杀范寿康先生为我国美学界所做出的贡献。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美学正处于启蒙阶段,那时的学者们纷纷尽自己所能,将西方的美学学说介绍到中国来。范寿康先生作为留日归国的学子,假道日本将先进的美学学说介绍给国民,为中国美学的启蒙和奠基工作做出了贡献。他所编写的美学教材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分别于1927年和1933年印刷过两次,是当时通行的教材之一,就是今天在各大学,各省的图书馆也可以看到这本书。可见当时,这本教材发行的范围之广,读者之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