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荣

关于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著名学者莫砺锋先生曾从“其思想自身的价值”“其思想对后代影响的程度”“其受现代学术界重视的程度”等三个维度加以衡量,指出“朱熹是宋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堪称是仅次于孔子的古代圣哲”,“所以,现代学术界对朱熹赋予热切的关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朱熹文学研究》“前言”,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的确,朱熹以其综罗百代的学术胸襟,建构起“致广大,尽精微”(黄宗羲《宋元学案》卷48,中华书局2007年重印本,第1495页)的理学思想体系,对中国思想文化甚至整个东亚文化圈的影响都极为深远。

众所周知,宋代理学家往往对佛老之学既攘斥,又在特定的方面有所融合、共鉴,于此,朱熹也不例外。有关朱熹理学思想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对朱熹与佛教关系的检讨,前贤时彦在朱熹佛教观之定义、涉及范围及其特点,排佛宗旨、排佛进程和成因分析,摄佛领域、融禅要素以及具体表现等方面(详参李承贵《朱熹思想与佛老关系研究述论》,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5期),也有较为全面的历史性描述,并取得了基本共识,即朱熹在建构其庞大理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佛学思想。由是观之,朱熹本人的文化心理是极其复杂多元的,佛学思想的全方位影响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研究朱熹其人其学时,若只局限于理学之域,恐失之于狭隘和偏颇。

文学是人学,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作家的人格理想、文化心态、心灵智慧。朱熹有理学家、经学家、思想家之称,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有深厚文学修养的文学批评家、诗人和文章家。他不仅在文学思想、诗学观念上提出了富有启迪的真知灼见,而且创作出了大量意蕴丰富、富有艺术气息的诗文作品。其诗文作品和文学理论,既体现了他复杂的文化心态,也反映了他微妙流动的心灵世界。但是,从现有的朱熹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看,多数都倾向于检讨其文学与理学之互动关系,而对其文学与佛禅关系的理性分疏和全面观照,则不多见。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邱蔚华同志在综理前贤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对朱熹文学与佛禅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记得2014年秋天,其入学不久,我们就共同商定了“朱熹文学与佛禅关系研究”这一选题。原因有二:一者朱熹是闽学的开山祖师,作为福建学人,有义务、有责任好好地挖掘其思想宝库及其当代价值之反响;二者博士论文选题要有可持续研究之价值。而对朱熹全方位的钻研,即便学人穷其一生,也未必都能进入“预流”之列。当时,我提醒蔚华,应注意朱子所处的南宋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应细读各类性质迥异的文本,抓住朱熹文学与佛禅思想互动的具体联接点,如此才可能做到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

经过近两年的文献阅读和近一年的撰写,2017年初夏,蔚华终于提交了博士学位论文《朱熹文学与佛禅关系研究》的答辩版。当时,作者主要梳理了朱熹思想、文学思想、文体分类创作等方面与佛禅之间的具体联系,她既注意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历史现2象、文学现象的描述,逻辑性、可读性强,同时又注意把握各专题研讨的特色所在:如对朱熹文学思想与佛禅之关系问题,重在对一些前贤已有所阐释的命题(如“天生成腔子”“修辞立其诚”“涵泳说”)在佛禅语境中重加检讨,发掘其新的理论意蕴;对朱熹诗歌与佛禅之关系问题,不仅动态地勾勒出朱熹出入佛禅的经历,而且对诗人以佛证儒、援佛入儒及扬儒辟佛的为学感悟及其在诗歌创作之表现进行美学层面的阐释;对朱熹古文创作与佛禅之关系问题,则凸显了古文范围之广的特点,作者对多种应用性文体的涉佛作品都有较为细致的考察,尤其是对《朱子语类》(语录体散文)与佛禅关系的探究,着重检讨了朱子语录的语言修辞的佛禅渊源。凡此,都是作者的创新之处,值得表彰和鼓励,而且,也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作为导师,个人以为,其学术价值主要有三:一是能更深入地揭橥理、禅关系;二是有助于朱子学特别是朱熹文学思想研究的深化;三是为南宋理学、禅学、文学之互动的整体研究提供可资借镜的生动案例,并启迪来者。

蔚华博士生活朴素,悟性好,向学之心坚定,而且,特别钟情于福建师范大学的中文专业,本科、硕士、博士都毕业于此。读博期间,她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潜心问学,一方面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理学经典,另一方面又能较快地进入佛教文献与佛教文学之研究领域,并在《东南学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佛教史研究》《闽学研究》等多种期刊发表了与毕业论文有关的较有质量的高水平专题论文,还以此获得了台湾“财团法人圣严教育基金会”2016年度的“汉传佛教中文博士学位论文资助”,这表明,其论文选题得到了匿名专家的高度认可。

如今,蔚华的博士论文经过修订,即将出版,我当然十分高兴,祝贺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又觉得惭愧,我忝为导师,但对朱熹素无研究,其成果得到学界认可,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而且,无论在学期间,还是毕业之后,蔚华对我的帮助都特别大(如在学期间,协助我完成福建省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朱熹文艺思想综合研究”;毕业后,则一如既往地参加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禅宗语录文学特色之综合研究”),我对她深表谢意。当然,由此我也联想到,朱熹文学与佛禅关系的研究,在禅宗文献中可能还有一些值得发掘的史料,如《南宋元明僧宝传》卷7所载天目文礼禅师(1167—1250)和朱熹交往之事(《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9册,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年版,第615页),《南石文琇禅师语录》卷上、《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卷5、《费隐禅师语录》卷1、《大方禅师语录》卷4等数十种语录对朱熹名诗《春日》的引用及其禅学释义之类的问题,都可以再作个案之探讨。

总之,朱熹其人其文,是传统人文学术研究中的永恒课题之一,而蔚华博士正年富力强,我衷心地期盼,在不远的将来,能读到其更多的优秀论著。作为老师,学生的进步就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2019年3月19日序于福州仓山梦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