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秦朝开创正规漕运
中国古代真正的漕运,酝酿于秦始皇巡幸天下的跋涉途中,起发于秦始皇对四方的经营和开拓的需要。
其一,秦始皇开辟了从渤海绕过长城的海、陆、河兼运,“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北河在今包头市以西,指乌梁素海和乌加河,其地多水泽,又有盐碱,气候恶劣,难以屯田。只好从中原漕运粮秣接济戍守之众,“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12]按《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卷,黄县、东莱(腄)在山东半岛面向渤海的一面,琅邪在山东半岛面向黄海的一面。秦人征粮山东半岛,海运过渤海在山海关以北转进北河。海、陆、河交替递运,效率自然很低。30钟才送达1石。钟、斛、斗是春秋战国量器,1钟通常六斛四斗,一石通常十斗,1斛一说5斗,一说10斗,姑且按5斗计,34斗仅送达10斗,其他粮食都消耗在路上了。
其二,整合天下水道,漕运囤积粮食。秦始皇在位,特别关注这一大政。“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其辞曰:……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13]诸侯割据时代水道阻断不通,决通堤防以便水运。在此基础上,秦人每从济水、鸿沟流域通过黄河运粮关中,或存储于沿河粮仓。其中筑敖仓于河、汴之交,敖仓存粮至楚汉相争时还食之不尽。《史记·项羽本纪》载:“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14]敖山,在荥阳西北,临河临汴,秦人于山上建仓,屯聚黄河、汴水运来之粮。
其三,开曲阿运河,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和开发。春秋时吴国所开古江南河,从常州、江阴一线入江,接轨邗沟稍觉回远。秦始皇开曲阿运河,从常州、镇江一线入江。曲阿运河凿龙目湖之山,沟通江南运河与长江联系,“龙目湖,秦王东游观地势云:此有天子气。使赭衣徒凿湖中长冈,使断。因改为丹徒,今水北注江也”。[15]迷信色彩,难以掩盖其便于巡幸江南的实用价值。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16]。通过曲阿运河进入江南,直达会稽。
其四,开灵渠(见图4-3)于湘水与漓江之间,解决岭南秦军粮饷供应难题。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做出开灵渠的决策,西汉学者叙述其事有言: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17]。清人胡渭考证灵渠来龙去脉甚精:“监御史名禄也。其所凿之渠今名灵渠,在广西桂林府兴安县北五里,又西南经灵州县界,合大融水入漓江。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灵渠在桂之兴安县,湘水于此下融江,融江为牂牁下流,本南下兴安,地势最高,二水远不相谋。秦监禄始作此渠,派湘之流而注之融,使北水南合、北舟逾岭。其作渠之法,于湘流沙磕中垒石作铧嘴,锐其前逆分湘流为两,激之六十里行渠中以入融江,与俱南。渠绕兴安界,深不数尺,广丈余。六十里间置斗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斗。舟入一斗,则复闸斗,俟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18]兴安县境,湘水北流、漓江南流,监禄于分水岭凿灵渠,引湘水入漓江以通漕运。使北船得以南入漓江,粮饷得以运达岭南前线。所谓用三十六斗门节级蓄水行船,可能是胡渭追述后代(如唐宋)对灵渠的技术改造,不一定是秦人初开灵渠即行之事。

图4-3 灵渠示意图
其五,形成分布合理、自成体系的水次仓储,奠定分段漕运格局。关中近畿有咸阳仓、栎阳仓、霸上仓。三仓都在渭河沿岸,是秦朝漕运的终点。敖仓位于黄河与鸿沟交汇处的漕运中心,向东北可由黄河漕运环渤海地区,向东南由鸿沟入淮河,再出邗沟入长江,过长江至江浙。偏远地方,山东半岛有黄腄仓,长江上游有成都仓,收储周围粮食,或过海运北河,或顺江而下,进退自如。秦代的粮仓管理,《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仓律》言之较详。一般来说,秦代设中央、县和乡三级粮仓,中央仓由治粟内史掌管,县仓由县丞或县啬夫管理,乡仓也有专管人员验收、检查。
秦朝开拓军运的动力是经营四方。西北、西南用兵以陆运支持之,东北和南方用兵以水运支持之。陆路开拓方面:(1)长安至九原直道,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19]。穿山越岭、工程浩大,道路宽阔,并行三辆马车,是向西北转运粮食的主要通道。如此浩大工程,只有秦始皇治下的秦民做得成。(2)扬越新道,这是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修建的驰道。南海尉任嚣对赵佗说:“闻陈胜等作乱,豪桀叛秦相立,南海辟远,恐盗兵侵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20]。”颜师古注新道曰:“秦所开越道也。”[21]番禺本属禹所划扬州,故称扬越新道。(3)五尺道,通向西南滇池,“秦时尝破,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22]路在崇山峻岭中,故宽度仅为5尺。